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范文 > 正文内容

壶口瀑布课文范文(精选6篇)

抄范文1年前 (2024-05-25)应用范文25

  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英语,有对话和短文。最早在南朝 梁国 刘勰 的《文心雕龙·指瑕》出现。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壶口瀑布课文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壶口瀑布课文

壶口瀑布课文《壶口瀑布》是上海市语文课本第十五课的课文以及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课,作者为梁衡。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壶口瀑布课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壶口瀑布课文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篇二】壶口瀑布课文

  到壶口看瀑布去!

  清晨时还很大的兴趣却渐渐被漫长的旅途磨损了,车厢内寂静下来,歌声笑语也被断断续续的鼾声取代了。

  忽然有人从梦中猛地醒过来,惊呼雨声来了。我们也确实听到隆隆的雷声。可窗外明明是风轻云淡,没有变天哪!司机笑着说,那就是壶口瀑布的响声。真是先声夺人,车上立刻活跃起来,每个人都侧耳倾听。那声音好像火车出站,航班起飞,放炮开山。大家的心全被强烈地震撼着,内心的激动从眼神里迸射出来。

  车一停,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跳下去,快步走下岩磴,跑过石滩,来到面对瀑布的巨岩边。只见滚滚黄水从高高的崖头跌落下来,挟风带雨,雷霆万钧,溅起的水雾飘散在空中,蒸云弥漫,仿佛从水底冒出滚滚的浓烟。水底悬流激荡,这雾,这云,这烟,全部是黄色,散发着泥土气息,使这瀑布增加了厚重感,更使那吼声如洪钟闷雷,震荡峡谷,气吞山河。

  不知什么时候,云破日出,这瀑布骤然亮起来,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那升腾的水雾因为阳光的折射幻化出道道彩虹,有的从天际插入,似长鲸饮涧;有的横卧河上,如彩桥飞架;有的飘忽游移,像花团锦簇;有的续续断断,扑朔迷离。

  我默立在瀑布面前,被这气势这风采惊得目瞪口呆,任飞溅的水花淋个痛快。我拜倒在这大自然的杰作脚下,不寒而栗,觉得自己这么渺小,内心杂念荡然无存。我忽然领悟了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体会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灵感,明白了为什么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东渡抗日的将士们要选择在这里誓师出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走到高处,观察壶口的构造。黄河从秦晋峡谷来。宽400多米,到这里骤然收缩,仅仅有四五十米,断崖落差40米,河槽真像一把巨壶,将每秒9000立方米的流量收入。就像诗中所说:“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壶口以下的河槽很窄,不过一二十米,水急浪高,槽深流远,当地人称“十里龙槽”,相传是大禹治水的时候用龙身穿凿而成。其实它是凭黄河自身的动力冲刷出来的。龙槽中的河水汹涌澎湃,仿佛一条蜿蜒浮游的黄龙,摇头摆尾,呼啸而去,有一种“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恢弘气概。

  以前,我曾经多次看到过黄河:在青海,它是美妙的一缕;在宁夏,它是平静的一湾;在郑州,它是浩荡的波涛;在山东,它是平稳的漫流;而在这壶口,我看到了它性格的另一面,巨大的落差,雄壮的力量,磅礴的气势,看到了一条立体的黄河,一条完整的黄河,看到了它漫长的历史,看到了它丰富的内涵,得到了它的真传。它的威力在我胸中鼓动,它的雄风在我血管内呼啸,它的精神在我眼睛里闪动。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壶口,天下第一壶,盛满了西凤、杜康,盛满了汾酒、竹叶青。当年灌醉了李白、王之涣,灌醉了光未然、冼星海,今天又灌醉了我,灌醉了我们大家。

  啊!壶口,在你的怀抱里我陶醉了。

【篇三】壶口瀑布课文

课文《壶口瀑布》的教学反思

    在结束《壶口瀑布》的公开教学后,我的内心是很复杂的。一方面,我告诉自己“公开教学已经结束,该放松了”;另一方面,我却觉得有一块更大的石头压在自己心上。 《壶口瀑布》是上海市新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的一篇散文,作者是梁衡。全文描写了作者两次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绘了一个刚柔并济、多姿多彩的壶口瀑布,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于是,我在设计教学时,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2、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所表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民族精神的歌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计划以朗读为手段,以学生的感受为主线,从文中的关键语句着手,来解析文章。在教学设计中,我准备从四个层次上引导学生谈感受:

    (1) 听介绍,看“壶口瀑布”图片,用一个词谈感受;

    (2) 读“第一次看瀑布”,体会瀑布的雄伟磅礴;

    (3) 重点读“第二次看瀑布”,理解多姿多彩的壶口瀑布,实际上还象征了种种的人生的态度。

    (4) 升华感受:壶口瀑布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压而不服”的体现。但在实际教学后,我却发现我想引导学生解析文章的目标并未能如愿实现。仔细想来,我觉得在第三个层次的谈感受中,完成上出现了问题。学生在读了“第二次看瀑布”后,未能如我所愿地体会到“壶口”中那千姿百态的水象人。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条:

    1、朗读开展不深入。“读”是学生领会文章的主要手段之一,要让学生较好地领悟这篇文章,应当让学生多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范读过多。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实践的场所,讲台不应是教师的舞台。但在教学中,我却常常忽略这一点。我总是以为教师的有感情的朗读,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我没有注意“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目的还是让学生能更好地去学习文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过多地范读,不仅耗费了时间,还剥夺了学生朗读的权利。虽然,在教学中,我也试图让学生读,但由于缺乏指导,特别是缺乏对关键词句的重点朗读,学生的朗读(无论是齐读还是个别读)还是没有明显的突破,只是在低层次上的重复,对于文章的把握没有明显帮助。

    2、关键语句把握不准确,导致学生的感受徘徊于低层次。一些语句是解读文章的关键,只有抓住这些语句,文章才能迎刃而解。在《壶口瀑布》中, “第二次看瀑布”是文章的重点。“第二次看瀑布”中的部分语句,如:“……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都是关键的语句,只有抓住这些语句,“壶口瀑布”的种种形态才会更形象具体,才会引发学生的由水到人的联想。所以,这些语句是值得好好玩味体会。但在教学中,我对于这些语句的关注程度无疑是不够的。我在没有充分分析体会这些语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谈体会;在发现学生理解存在问题后,又没有扎扎实实地回到关键语句,仔仔细细的进行分析;却为了保证下一环节能顺利实施,让学生在草草谈了几句后,匆匆点破。该抓的不抓,该分析的没分析,所以,课堂教学给人一种空发议论的感觉。这一点从许多学生的课堂发言上可以明显感觉到。

    3、文章处理存在缺陷。在文章教学中,我将课文的最后一段在给学生的材料上删除了。我之所以如此安排,我觉得最后一段写得相当精彩,是作者感想的集中体现。学生在读到最后一段时,会深深为文字所吸引,会被作者的思想所打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视线将集中于最后一段,前面的文章分析将索然无味。同时,我在设计时想借最后一段把课堂教学的境界拔高到民族精神教育的高度。但现在反观这一设计,确实存在问题。如步老师所说:这一设计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反而给学生的理解设置了障碍。

    从以上三点来看,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

    1、教师的读是为学生服务的,不应该喧宾夺主。

    2、文章的解析应着重于关键语句的理解玩味,在读懂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下,再激发学生的感受,不应该要求学生空发议论。

    3、对于文本的处理要站在学生立场上,大胆设计,反复思考,防止不恰当的设计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

    总之,本次课堂教学存在许多缺陷,这篇反思可能是挂一漏万的。但发现缺陷就意味着自己的成长。谢谢于老师,谢谢各位学友,希望能听到大家的意见。

 

 

【篇六】壶口瀑布课文

《壶口瀑布》课文研读

  一、整体把握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仅次于贵州黄果树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河口忽然收束,在不到五百米的距离内,河面宽度从数百米急剧收窄为二三十米,河水流速陡增,势若万马奔腾;同时,河水从二十多米的高处,飞速跌落至直径五十余米的大石潭中,声如洪钟巨雷,形成罕见的奇观。

  自《尚书·禹贡》记录“壶口”之名以来,历代学者,多有著录,古今文人,吟咏不绝。由于河水的冲刷,壶口的位置在历史上有比较大的变化,古代诗文中所记的壶口,往往并非是同一地点,但这些诗文的内容比较接近,大多着力描写壶口瀑布的水势之大,水声之巨,如“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刘子诚《壶口》),“吐吞万壑百川浩,出纳千流九曲雄” (张应春《观壶口》), “石堑横分薄烟雾,天瓢倒泻吼雷霆” (崔光笏《壶口》),等等。梁衡则与众不同,对雨季丰水期声势最为浩大的壶口瀑布只是几笔带过,重点描写枯水期的壶口,这样别出心裁,使文章体现出一种新意,为后面具体的写景和情思的抒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空间。

  梁衡曾说:“艺术美只存在于创造之中,重复旧套子,不论是重复自己还是别人,都绝对不会有美。” (《我的苦苦探求》)就游记而言,描写常人无从得见的景物固然有新意,但这样的景物毕竟不多,在描写人所习见、常被写入诗文的景物时,作者就必须主动进行艺术上的创新,用梁衡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在“描写”“意境”“哲理”“语言”四个方面都实现自己的美学追求,这种追求在《壶口瀑布》一文中有着比较充分的体现。

  在景物描写方面,本文视角独特,层次分明。在简略描写雨季的壶口瀑布时,作者采用的是常见的站在河岸上俯视的视角,虽然能感受到黄河的气势,但这种感受是模糊的、疏远的,甚至是“可怕的”。作者写自己“匆匆离去”,完成了对这一视角的自我扬弃,实际上也就将自己的文章与大多数描写壶口瀑布的诗文区别开来了。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对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描写,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俯视龙槽,明“壶口”之来历;再仰观河面,看巨瀑之源头;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 “跌入”龙槽,继而又随水雾由下而上,直抵青山;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最后,视角转换,收回脚下,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

  随着视角的变换,作者笔下景物的意境也有所不同。俯视龙槽,河中有河,重在“奇”;仰观河面,浊浪奔涌,“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重在“雄”;看河水冲跌而下,碎为水雾,重在“险”。以上三重境界,从美学角度来看都属于阳刚、崇高一类。接下来细写龙槽附近的河水,不仅形态丰富多样,还映着七色彩虹, “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最后给巨石一个特写,景物由“多样”返归“单一”,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文中描绘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与大量只是表现雄浑壮阔一种意境的同主题散文迥乎有别。同时,本文并不单纯地、对象化地写景,而是“以人写物”,大量使用拟人手法,在表现景物客观特点的同时,重点突出其中能联想到人的行为、情感的细节,从而使文章的景物描写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文内涵。

  游记除了要写“所见”,还要写“所感”,本文表现出的感想与思考,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作者不是泛泛地赞美壶口瀑布展现出的自然伟力,也没有循着一般思路,将其作为伟大中华民族的象征加以歌颂,他紧扣河水在壶口展现出的多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的五味杂陈;由水侵巨石,认识到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进而引申到“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哲理。这样的感受与思考,既没有偏离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象征的文化语境,又带有较强的个性色彩和独特的人生体验。

  二、素养提升

  本文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游记,具备游记的典型特征,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深化对游记基本要素的认识,提高欣赏游记的能力。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即“所至”(游踪)、“所见”(风貌)和“所感”(感想),“单元说明”对此已经有比较详尽的解释,这里结合课文,简要介绍这三个要素的基本特点。

  1.“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以游踪作为全文的线索,遵循时间先后的顺序,按照立足点的变化组织文章内容,是游记最常见也最标准的模式。这样的写法结构简单清晰,便于展开见闻,也比较容易安排文章的详略。同时,立足点的选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所见之景、所抒之情。梁衡如果不是在枯水期下到沟底,走近河心,就无从看到课文中所写的景物,他的感想与思考也必然会有所不同。还需要注意的是,对游踪的认识不能过于僵化,不能简单地认为游踪就是实录游程,作者完全可以对实际的游踪进行艺术化的剪接和调度,形成以事实为基础的主体化的游踪。另外,所谓游踪不一定都要有明显的“移步换景”,作者在某一个立足点上游目四顾,变换视角,这也是一种游踪,《壶口瀑布》采取的主要就是这种写法。

  2.“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见”可以是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也可以是风土人情、社会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游踪所及的人、事、景、物都可以成为游记的内容。当然,游记中写得最多的还是自然和人文景物,描写景物,要避免不加选择,一一写来,而是应当有所侧重。要选择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才有灵性,有生命。就像作家刘心武所说的那样, “有的地方非常了不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很值得描摹赞叹,但是如果我觉得它并没能在哪一方面引出我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那我就宁愿不着一字;有的地方虽然别人写得已经很多,或别人不屑一写,但对我来说,有不得不倾诉的感受,那我就会欣然命笔,一吐为快” (《关于游记写作》)。同时,要选择景物的美表现得最集中、最典型的“点”,细加描写,“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壶口瀑布之所以成为文人墨客争相题咏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特别能够触动观者,而它在黄河的诸多景观中独具特色,是黄河壮美之景的集中体现,确实堪称“山水佳处”。

  3.“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好的游记,大多循游踪选取写景的角度,以对景物的描写作为文章的主体,并自然生发出感受与思考。这也就是叶圣陶所说的“随意摄取所见,用画家的手段表现出来,而又不单是写实,处处流露作者的情思”(《〈游八达岭〉跋》)。从创作论的角度来看,“所感”其实是游记创作的动因,所谓“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苏轼《南行前集叙》)。游览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认识与思考,既可以独立于写景之外,自由抒发,也可以融化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自然、独特。所谓自然,是指文中的情感与思考都是由景物自然而然地触发出来的,与景物融为一体,并非作者刻意强加于景物。因此,游记要写真景、真情,并将此二者结合起来。所谓独特,是指好的游记要写出作者对景物的独具个性的体验与感想,而不是人云亦云。诗人冯至曾批评20世纪80年代一些出国参访的人写的游记,这些文章不是泛泛地写和平、友谊,就是生硬地加上一些“暴露资本主义罪恶”的话语。他指出,游记一方面“要写客观现实、景象”,另一方面“要写自己的,有特点的感受” (萧枫《冯至谈写游记》)。在这两点上,《壶口瀑布》都是比较成功的。

  三、问题探究

  1.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与景物融为一体的?

  主观体验与客观景物交相融合是文学作品中写景的基本要求,本文也不例外。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有时直接写自己的感受,更多的则是将自己观景时的体验融入景物描写中。文章在描写河水时,大量使用拟人手法,像“推推搡搡,前呼后拥” “翻个身再跌下去”的描写,似写水又似写人;而“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则近乎主客观合一,作者仿佛正是那滔滔河水了。

  除了写景,作者还用不小的篇幅表达自己的思考。从“我突然陷入沉思”一句开始,文章便从以写景为主转向议论为主。在游记中发议论,难点在于恰切自然,或者说,作者所发的议论须与景物的特点存在某种契合之处。壶口瀑布的景观本身集河、瀑、潭、雾、虹、石等于一体,而梁衡在写作本文时,把重点放在一组对立统一的关系上———石约束水、水激荡石,这组关系造就了壶口瀑布,水和石在这组关系中互为主动与被动。壶口的石壁是急剧收束的,迫使河水在奔腾而下的过程中变换出各种形态,就眼前的瞬间来看,坚硬的石头是主动的一方,这是作者的感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基础。另一方面,河水在不断反抗着石壁的约束,冲流激荡,改变着石壁的形态甚至整个壶口的位置,就长远来看,河水才真是正决定了壶口瀑布的因素。由此,作者很自然地得出了自己对黄河个性的看法:“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梁衡散文中的主观表达多是有感而发,抒情和议论都有所凭依,极少有空泛苍白、生拉硬扯的情况,这一点在《壶口瀑布》中体现得比较突出。

  2.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特点?

  本文语言的突出特点是畅达自然与典雅凝练相得益彰。从整体来看, 《壶口瀑布》是用畅达、自然的书面语写成的,文字精致凝练,极少冗词赘语。同时,作者又非常善于从古典文学作品中吸收语言的精华,然后自然地融会在自己的文章中。他说: “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了出来。” (《我写〈晋祠〉》)本文中随处可见的四字短语,就是作者借助古典、锤炼语言的明证。这些四字词语精练生动,简洁整饬,余味无穷,使得文章的语言典雅而有韵味。

  评论家何西来有一段话,用来评析《壶口瀑布》的语言是很恰当的: “梁衡很喜欢读古代散文,也读一些诗词。这从他的散文语言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他的语言雅洁、凝练,散文畅达、清丽,比较考究。这种语言不完全是从一般现代口语中提炼升华出来的。虽然他有时也吸收一点活的现代口语,但不多,更谈不上占主导地位。他的文学语言,主要源于现在仍活着的五四以来的文学书面语言,同时也大量吸收与活化了不少文言文中仍有表现力的要素。再加上他着意的推敲与打磨,遂形成一种他自己的很有特点的文学语言。这种语言讲究气韵,短句式,偶用排比和对仗等,都颇能透出某种知识的蕴积和风貌来。”(《梁衡散文三论》)

  除了上述整体特点之外,本文的语言还有三个比较突出的具体特点。

  一是节奏感强,张弛有度。在表现河水滚滚而来、急坠而下、四溢奔流的场景时,作者多次使用“更闹,更挤,更急”“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这样的短促急骤的句式,突出画面的动态;在描写河底巨石的形态时,作者使用的句式就比较舒缓,表现出画面的静态。

  二是善用拟人,生动形象。本文在描写河水时,大量使用拟人手法,借人写水,非常生动形象。这样的写法,既能展现出水的形态,也有利于表现水的情态,还可以含蓄地体现出作者的心态,可以把景物写活。例如,作者连用“夺路而走” “乘隙而进” “折返迂回”三个常用于写人的四字词语,描写壶口附近的河水,将水的流淌方式写成人的动作,使其一下子就带有了不同的情感,甚至成为人遭遇困难、阻碍时选择、心态的象征———有的果断放弃,有的伺机而动,有的灰心退却。如果不运用拟人手法,即使精描细刻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三是用词精准,表现力强。本文在描写景物,特别是描写河水时的用词非常精准,表现力很强。如写河水奔涌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其中“势如千军万马”是总体描绘波浪,“挤着、撞着”则突出波浪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密度”很大,“推推搡搡”是横向的动态, “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态,这样就把“撞”的情态写得非常细致而生动。又如“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一句,用“跌”字形容河水的急坠,已经相当形象,再加上“还来不及……便一齐”这样的强调,就更显这急坠的突然,后面的“闹”“挤”“急”,仍是拟人写法,分别从声音、横向宽度、纵向速度三方面描绘河水急坠的画面,既全面,又准确。在描写没有“跌入”壶口的河水时,作者用一组比较整齐的短句,描写一般人不易关注到的景物:“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三个短句,分别描写泉、溪、漩涡三种细小的水的形态,非常精准,与前面宏大的“钢板出轧”似的水相映成趣。

壶口瀑布课文相关文章:

《七色花》课文原文

三顾茅庐课文



壶口瀑布课文解析 壶口瀑布课文笔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抄范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xuebo.me/post/174333.html

标签: 心得体会

“壶口瀑布课文范文(精选6篇)” 的相关文章

[运输消纳是什么意思]运输消纳协议书

  甲方:   乙方:   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北京市有关规定,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甲乙双方就甲方承建的工程施工期间产生的所有垃圾、渣土的运出、消纳,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同单价,每方 10  元。   二、甲方施工现场的所有垃圾、渣土,由乙方负责用运出场及消纳,  ...

[高中生自我鉴定100字]高中生自我鉴定总结

高中毕业生自我鉴定样板(五) 紧张有序的高中生活即将与我告别。回想三年里有过多少酸甜苦辣,曾经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但也得到了相应的汇报。在老师的启发教导下,我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 在政治上,我有坚定正确的立场,热爱祖国,热爱党,认真学习并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要求进步...

本科应届简历住址|本科应届简历自我评价

【应届生求职简历自我评价(一)】 人是毕业于**学院**专业毕业生,本人性格开朗,待人真诚,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协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活泼开朗、乐观上进、有爱心并善于施教并行;上进心强、勤于学习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充沛的精力,刻苦钻研的精神来...

[档案中自我鉴定怎么写]档案中自我鉴定

本人自入学以为,一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 德品质,各方面表现优秀。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本人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劳,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乐于助人,关心国家大事。 在课余时间,本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

机务是做什么的|机务实习报告

  篇1:机务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姓名: 部门:机务维修工程部   单位:   时间:201x年x月x日—201x年x月x日   单位的基本情况:   实习岗位的基本情况:   本人主要负责起落架的维修、拆装、更换、勤务、收放测试,轮胎的更换、勤务,起落架区域舱门、盖板、附件的...

机关车队年终工作总结_车队年终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车队在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交警交通部门的指导下,经全队人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做到了安全行驶,现就一年来的安全工作总结: 一、思想政治方面 在公司的统一安排和指导下,认真学习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我们车队在一年内各阶段的中心工作和实现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本人也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