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范文 > 正文内容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精选7篇)

抄范文1年前 (2024-05-21)应用范文34

  文化差异是指人类不同的地区的文化差别,或文化在程度上的差距。文化相对论者持文化多元论,在多元文化间,有文化的差异性存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浅谈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一】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

东方人与西方人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但是,彼此的生活习惯、文化、人种等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我认为最先值得一说的就是中西方教育文化上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现仅就中国和美国两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差异进行一些比较。

美国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以前,我们从有关报刊上看到美国的大学生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几个学位,感到很纳闷。现在才明白美国的大学体制是很灵活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学几个专业的课程,只要拿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取得该专业的学位。而在中国,在大学里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从事一种职业,这样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潜能。还有,中国有些教育方面的语言也跟西方存在差异。在中国存在着“落榜生”一说,而在美国是没有这个词的,他们认为这是极不礼貌的,是一种歧视。

不只是在学校的教育有所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也有着差异。中国人习惯为孩子们“铺路”,决定他们学习的东西。像现在有些人就要孩子小小的学习钢琴,学习怎样去制造东西学习当个科学家等。而西方国家的父母则是任由孩子自由发挥,小小年纪就可以选择他们的爱好。父母不加以干涉。中国有部分父母教育孩子喜欢用责骂或轻打来叫他们改正自己的行为,像是一部名叫《刮痧》电影,里面男主角为了让打了人的孩子受到教训,为了给别人他认为的尊重打了孩子一巴掌。然而,在西方国家,父母绝对不可以对孩子施以肢体方面的教育,假如有这种行为,就会被当做虐待儿童,可能要“吃牢饭”。像《刮痧》里的男主角就是因为他打孩子这一巴掌,被别人拿来当做虐待儿童的证据了。

英语东西方文化差异探究

[摘要]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必须了解中西文化的各种差异。本文阐述了如何结合课堂文化教学,指导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感知能力与鉴别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意识;文化差异;跨文化语言交际

一、 研究背景

二、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古老沧桑的历史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中华儿女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继承并发扬着这些优良的文化传统。随着中西方交流越来越频繁,两种有着不同底蕴的文化在交流中难免产生一些碰撞,并在彼此碰撞中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人类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流带来了经济、生产和文化的全球化。中国加入了WTO世贸组织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无疑进一步加深了中西文化的交流。5000年文明的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碰撞和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从日常生活到习俗,从言语行为到思维方式。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只有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学生才能为未来的文化交流奠定基础,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及时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各种文化背景,促进学生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在语言交流中适当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我组织学生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研究和开展相应的活动,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文化差异。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文化的定义。综合国内外关于文化的论述,可以把文化定义为:“历史上的所有的生活方式,包括显形的和隐形的,包括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胡文仲,1999)”《英语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2.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1)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反映着相关社会的文化,文化赋予语言丰富的内涵。(3)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语言对文化的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反过来,文化的传播又促进语言的发展,如语言中大量新词汇和表达法的出现就是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

 3.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我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

 1.开展课前“3分钟英语”,教师让学生准备有关文化的“Speech”,每次英语课前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给其他同学作演讲。每次演讲的内容尽量不相同。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的能力,也丰富了文化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查阅图书,上网搜索阅览资料,设计框架,绘制图画,设计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手抄报。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地出谋献策,力求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手抄报上,同时在手抄报上面插入相应的图画,使整个版面图文并茂。手抄报制作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展现中西文化差异的手抄报展览活动。

 3.结合搜集的资料与手抄报的内容,指导组织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排练相声、小品。表演的相声节目有《闲话Chinglish》《说名道姓》等,大家精彩的表演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这些表演中,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亲身的实践体会,掌握一些有关的知识,才能在英语交际中得心应手,不至于闹出笑话,出现尴尬的情况。

 四、探究结果分析

 概括地说,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了解跨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不断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就要让他们了解必要的文化知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知识有知识文化(culturalknowledgeinformation)和交际文化(culturalcommunicationinformation)两种。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遵循“实用,有效”的基本原则,结合教学内容来学习中西文化。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可以在下列几个方面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简单的归纳:(1)思维方式;(2)日常交际;(3)风俗习惯;(4)饮食文化;(5)宗教信仰等。

【篇二】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研究——以《我的汉语教室》为例

摘要:

随着文化逐渐趋于全球化的今天,作为当今社会沟通的桥梁:语言与文字,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障碍。为了跨越这种障碍,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了当今社会热门的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以《我的汉语教室》这本对外汉语教学教材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

当今社会中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日益增大,而非书面的社交场合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逐渐增多。并且在在口语中,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将体现的更为直观。本文将主要集中于对外汉语教材的口语教学部分进行中外文化差异的研究,讨论中外文化差异在口语中的体现过程。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中,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诸如对于单词或注释的翻译的研究(矫政杨(2009),赵芳(2013)),或文化对比在教学中的应用(李明迪(2017))。从对外汉语教材的中外文化的差异这一领域的研究则较为欠缺。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的同时,从教育领域中主要以口语教学为中心研究中外文化的差异。相信这项研究会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口语教学的方式有一定指导作用。对而上述的研究成果,对本文中的中外文化差异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汉语教室

一.论证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1.探讨中外文化的不同

1.1中华文化的形成

1.2英语为母语国家文化的形成

2.探讨语言在文化形成过程中所占的作用

二.研究对外汉语教材中口语选材的特点

1.讨论在《我的汉语教室》中出现的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

1.1 讨论对外汉语教材中口语教学的形式

1.2结合文章给出本文中研究的口语的范围

1.3研究教材中口语词汇的选用和中外文化差异在其中的体现

2.对于文本素材的语言特点讨论

2.1 口语例句中语序的表达效果的中外文化差异研究

2.2口语例句中语气的表达效果的中外文化差异研究

3.文化对于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3.1教材中对概念性差异和联想意义差异的解释

3.2汉英两种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的讨论

3.3讨论语言的多意表达中文化带来的影响

三.浅谈口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四.总结阶段

1. 这篇文章中主要讨论的问题,并给出概括的总结                                              

2. 这篇文章中出现的疏漏以及没有解决的问题

一.论证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1.探讨中外文化的不同

1.1中华文化的形成

中华文化的基础是源于伏羲体系的文化后来分成以炎黄为代表的黄河文化、以蚩尤为代表的三苗文化和以大禹为代表的长江文化。夏、商、西周、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尊王、大一统等思想观念;礼乐、宗法、分封等制度形成。这些都影响了中国文化数千年,流风余韵至今犹存的巨大文化建树,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中国文明是土生土长的独立的原生文明。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再由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皇朝,这些都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形成。从汉唐到宋元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居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当16,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产生并大踏步前进的时候,中国却落后了。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化史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而轻自然的倾向,也是其中原因之一。由于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广泛影响、儒学在古代学术史上,关于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关于技术性控制的实验,以及二者之间相互联系验证的操作,都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中国伦理型文化还有一个突出的外在形式上的特点,这就是它的经学传统。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中国文化的融合力,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也是一种文化生命力的表现。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者黄河流域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华各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人话都融会于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1.2英语为母语国家文化的形成

英语真正的历史应该从公元5世纪时入侵英国的三个日耳曼部落说起. 这几个部落分别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他们从今天的德国北部和丹麦出发,然后横渡北海。那时候英国的本地居民都说凯尔特语。但由于入侵者的逼迫,他们都被赶到了西部和北部-主要是现在的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盎格鲁人来自England他们的语言称为English(古英语)-这两个词就是现在England和English的前身。入侵英国的这几个日耳曼部落,其语言基本相近,这些语言的融合形成了我们现在称的古语言。古英语一直被使用到1100年左右。    随着中世纪英语的泯灭,发音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元音大推移),元音的发音越来越短。而从16世纪起英国与世界的接触多了起来,再加上文艺复兴的影响,导致越来越多的单词和短语被添加到英语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面语流行起来。书变得越来越便宜,更多的人开始学习阅读。拼写和语法变得越来越固定,而由于伦敦市大多数出版社的所在,伦敦方言就变成了标准语言。1604年第一部英文词典出版了。    晚期现代英语(1800-Present)早期现代英语与晚期现代英语的主要区别是词汇。晚期现代英语增加了许多词汇,这主要有两个因素:首先,工业革命的出现需要更多的新词;其次,英帝国在其鼎盛时期覆盖了地球大约四分之一的面积,英语也许多其他国家吸收了很多新词。   英语变种,大约从1600年开始,北美地区的英国殖民地开始形成美洲英语,这是一种独特的英语变种。一些词的发音,甚至单词本身,一到了美国就被“冻结”了。一些法语词汇(通过路易斯安那州)和一些西非词汇(通过奴隶交易)也影响了美式英语的发展(当然,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英式英语)。   今天,由于美国在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商业和技术(包括因特网)的优势,美式英语的影响之大,超乎想象。但世界上仍有其他英语的变种,例如:澳大利亚英语,新西兰英语,加拿大英语,南非英语,印度英语和加勒比海英语。

2. 探讨语言在文化形成过程中所占的作用

(1).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于文化,大多学者认同,其主要包含两方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就是在社会发展中,人们的意识形态集中起来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法律条例,审美意趣,而语言就是在人类产生之后,随着文化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它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语言又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殊性,     (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许国璋1991、1)”。每一个民族因文化的不同而持有不同的语言系统,就像最简单的中国人说中文,美国人说英语,韩国人说韩文,一个民族的语言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社会心理,民族风情,价值取向,社会观念等。     (3).语言是文化的传播方式。语言是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交流的一种最主要的方式,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交流实际上也是文化形成和传播的表现,人类因有思维而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创造了文化,又在不断的语言交流中互相传播各自民族的文化。伟大的语言学家索绪尔(F.D Saussure)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明确指出:“语言是一种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而且是最重要的符号系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不同的文化,继而文化又催生出与它相对应的语言。

(4).语言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相互制约。虽然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反映和传播工具,但并不是说语言就不如文化重要,也不是从属于文化,鉴于语言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语言和文化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共同形成,共同成长,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二.研究对外汉语教材中口语选材的特点

1.讨论在《我的汉语教室》中出现的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

1.1 讨论对外汉语教材中口语教学的形式

《我的汉语教室》这本对外汉语教材中口语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口语对话。(2)生词展示。(3)重点段落的解读。(4)语句的练习。本教材开篇就采用中国和外国不同国家的人进行口语对话,并以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例子为证。通过对话,能够通俗易懂的了解和掌握汉语口语的一些基本特征和习性。例如:

杰克:你好,这里有人吗?

李强:啊!杰克,这里没人,你坐吧。(对同事说)这是杰克,美国人,在市场部工作。对杰克说)这是小王,和我同一个部门。

杰克:小王你好!李强,其实我不是美国人。

李强:是吗?可我一直以为你是美国人。

杰克:我在美国住了几十年,所以大家都以为我是美国人,其实我是南非人。

李强:哦,是这样。杰克,现在你对上海生活都习惯了吗?

杰克:差不多习惯了。上海和我一起住过的城市差不多,只是对中国的食物还有一点不习惯。

在某个地方偶遇,两个不同国家的人相互见面并热情地相互打招呼,采用一些基本的语句和语法来进行教学。在接下来的课文中,还有一些生词的展示、重点段落的解读和语句的练习。通过这些展示,我们就能够分析出中西文化在字词方面的差异所在。

1.2结合文章给出本文中研究的口语的范围

《我的汉语教室》一书中,主要分为十个单元,从第一单元到第十单元由浅入深,从最基本的生活习俗到职场学习,口语范围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从最基本的生活俗语到标准的普通话。这体现了中西文化中学习也应该是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亦步亦趋的进行的。而不是狼吞虎咽,做事情急躁,学习也静不下心来。

1.3研究教材中口语词汇的选用和中外文化差异在其中的体现

教材中口语词汇的选用主要是以:市场部、同、部门、其实、一直、以为、差不多、只是、食物、不怎么、经历、丰富、毕业、普通、跳槽、认为等一系列在中国生活在随处可见的基本交流语言,通过这些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词汇,能够让人更显而易见的了解和明白这些词汇的用意和出处。

而西方文化口语最主要是以一些食物为例,通过食物让人理解和明白这些词汇的意思。例如:寒暄的差异A: Your suit is exquisite. The color is so beautiful.(你的西服真雅致, 颜色很漂亮。)B1: Thank you. (谢谢。)B2: Oh, it’s very ordinary. (哪里,这西服很普通嘛。)   以上例子中,B1是西方人的习惯表达方式,B2是中国人惯用表达方式,二者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回应方式,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人的语言习惯、风俗和文化观念不同。在例中,听到别人赞扬,西方人一般表示接受,说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并且表示谢意;而中国人通常很谦虚,感觉受之有愧,要表示自己做得很不够或者自己的成是客观条件造成的等等。所以,不仅要看到中西方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更要领略中西方文化在深层文化价值观念上的不同,借以学习文化差异的本质

2.对于文本素材的语言特点讨论

2.1 口语例句中语序的表达效果的中外文化差异研究

例:中文:我在纽约住了七八年。

英语:I have lived in New York for seven years.

中文主语和英语主语是一样的,但是语序就是不一样的,如果拿英语的语序来翻译中文,那么这句话的意思肯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正确掌握中西文化的差异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英文这两种不同语言的形态特点反映在句法结构上,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差异:   1.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2.英语属演绎性思维,汉语属归纳性思维;   3.英语为主语显著语言,汉语为主题显著语言;   4.英语语序灵活多变,汉语语序相对固定。

2.2口语例句中语气的表达效果的中外文化差异研究

口语例句中语气的表达效果有着很大的差异,就像书中提到的我一点儿汉语都不会说,“一点儿+名词+都不”也可以说成“一点儿+名词+也不”,在句子中加强否定语气。而“一点儿都不+动词/形容词”,表示“完全不”,用在句子中加强否定语气。而在西方语言中,就像英语,一点儿也有可能是还会一点点会,就代表不是完全的否定,至少还有一点点肯定的语气在里面的。汉语和西方的语言在表达语气上有很大的区别。以英语为例,主要是靠语调、重音、改变词序、动词的变化形式及增加助动词等来表示语气。而汉语不同,与其他语言相比,汉语里的语气词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它们的使用却非常普遍,在我们日常交际尤其是表达语气方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把汉语作为母语的人们如此,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亦如此。使用语气词是汉语特有的表达语气的方式,也是汉语魅力的体现。然而,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使用起来很自然很随意,在人们的口语交流与书面语应用上都能达到“信手拈来”境界的词类,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而言却是他们学习的难点。因此,研究对外汉语的语气词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3.文化对于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3.1教材中对概念性差异和联想意义差异的解释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民族的思维特征。英汉两种语言也不例外。而文化背景不同,和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

在被称赞的时候,英国人和中国人会给出完全不同的回答。一般说来,英国人将快乐地接受,但中国人民会很谦虚客套。例如,一个中国女士在美国被告知她的裙子很漂亮。她真的很高兴,但她会声称这条裙子太常见。另一个例子,一位中国学者一直在美国。他的朋友把他介绍给别人,说:“这是陈先生。他是一个优秀的物理学家,他很出色。”然而,陈先生说:“这使我有点羞愧。也许你可以告诉他你是在开玩笑吧。”在上述例子中,两个中国人不很好地了解美国文化。其他的人可能认为,美国小姐不知道什么是什么,大惊小怪。至于陈先生,他犯的错是他使他的朋友“不诚实”,说话者的意图与信息偏离

语言作为文化的基石,是与文化紧密交织的。学习一门语言离不开学习其文化。当学习一门语言时,我们不仅仅是模仿,同时也要掌握其文化。文化的意义是指整个生活方式,包括一个人的信仰模式、对象、机构、技术和语言,这是人类社会的生活。它处处渗透,几乎在各方面都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包括语言行为。对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语言、思想、文化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翻译和解决文化冲击。

3.2汉英两种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的讨论

中国哲学以人本为主体。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也言:“万物皆备于我矣。”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本文化,强调主体意识、人文精神。经过长期沉淀,形成了汉民族本体型的思维方式,即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体验和研究事物的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上则多表现为:(1)多用“人称”主语;(2)多用主动句;(3)多用无主句及主语省略句,且主语(话题)和动词的关系很松散。  

西方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对客观的“事”、“物”予以更多的关注,逐渐形成了客体型的思维方式,即把客观自然世界作为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的中心,强调客体意识。反映在语言上则表现为:(1)“物称”主语用的也很多;(2)被动句与主动句并重;(3)主语一般不能省略且主谓必须一致。而汉式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在语言上,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而英式思维则是概括的、抽象的。英语重直线思维,汉语重曲线思维,也就是说在表达思想时,英语更直接,往往先把要点说出来,再说其余部分;而汉语较委婉,一般先从外部说明,最后才点出中心。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句式多为前重心,头短尾长;而汉语句式多为后重心,头大尾小(李青,2003)。    汉语是曲线思维,忽视形式,不注重逻辑,形式和逻辑不严密,因而汉语缺乏英语的形式机制。汉语用词汇手段来表达语法意义,句式结构较为发散;英语是直线思维,重形式,注重逻辑,其句式结构严谨,极其重视语法形式,一般情况下所有的句子成份都得到体现,汉语擅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同时汉语作为意合语言是通过语序把因果、时空、修饰等关系表达出来的,而且汉语句子标准也较宽松,常有无人称、无主语、无时态表达方式,而思维逻辑严密的英语则必须表达清楚,常常用“it”作形式主语。这表明汉语重意念,英语重形式。汉语多用意合,“即靠意义上的衔接而不一定依赖连接词语,而英语多用形合,即在句法形式上使用连接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方梦之等,1996)英语使用大量的虚词联结句子的各部分,具有连接和转折意义的功能词很丰富。

3.3讨论语言的多意表达中文化带来的影响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文化。语言作为文化的内容之一,对文化有巨大的影响,同样,文化的不同也给语言的交流和使用造成了地域及形式上的差异。本文在分析文化和语言的基础上,论述了英语与汉语在相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相关问题,举例说明了在打招呼、寒暄、祝贺等等场合,英语与汉语的不同之处。其目的也是通过比较,找出在不同环境下,使用正确的英语表达法。

文化是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正是由于社会文化的迁移和发展,语言也随之拓展、转化。在发展过程中,其地区差异十分明显,距离越远,地区差异性就越大。国际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就源于此,宗教信仰、价值观、历史文化、种族、气候、地域等方面的不同为不同的语言文化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日渐增多,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参与的各方不仅要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就中国与西方国家来说,语言的差异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而导致中西文化差异很大。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渐形成,中国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在中西方间的文化的交融的大形势下文化冲突也日益增多。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使用的语言也不同。所以“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在未来,语言文化的交融将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基础。

三.浅谈口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学习,需要学生利用口、耳、眼、脑全方位地感知学习对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课文是课堂教学的主导,由教师将课本知识传播给学生,学生仅仅处于静止的接收状态,按照既定的提示与要求进行合乎规范的反馈。与这种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口语教学将教学双方放置在一个平等而开放的循环系统中,由教师提供初始信息和情境后,促使学生思考,并在进行消化、选择、理解、创造等环节之后再用口头表达或者身体语言进行反馈,教师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传播的信息内容、方向等。同传统方式相比,这是一种参与性的、投入式的,有选择性地接收、联想和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交际手段更为丰富,信息走向更为复杂。同时,有利于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平等、开放和充满活力的良性循环。

在教学过程中新导入的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等相关,从而产生必要的联想作用,使新旧知识能够结合起来,形成互为关联的知识、能力网络结构,强化长时记忆和使用能力,促进课堂教学。同时还必须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在动机,使得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能够感到趣味性、实用性和挑战性。灵活运用教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口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许多的优势:(1)单一的教材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2)树立大课堂观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3)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属于“第二语言课堂”,即大背景是目标语环境,课堂内的小型语言环境与教室外边的大语言环境是既统一又区别的。统一之处在于都是汉语环境,区别则在于课堂内是目的性、操作性、秩序性很强的单纯教学,而学生在课堂外是目的性、操作性、秩序性较为模糊杂乱的混合吸收。(4) 注重技巧,找准切入点。开放的、情境式的口语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要合理地组织课堂、设计场景,还要适度地将这些设计“隐藏”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与教师相对的教学状态变得融为一体。可以采取给学生欣赏短片、新闻报道、阅读剪报、广告、听民族音乐等多种教学技术手段,进而引入正题。从人的感官来说,进行艺术性的教学,能给学生的感官产生快感,使感官保持兴奋和集中,从而获得信息的效果也高。此外,情境型教学模式是有序循环的,因此可以将传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作为开始,每个切入口都将开创和建立一个有序的循环系统。比如在口语课上利用较短时间就某一话题引导学生尽力表达他们的看法,教师在学生自由表述之后,对这些句子中出现的词汇、句型、语法、文化现象进行有选择的分析与操练,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概念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梳理,对相关知识进行有目的的扩充,让学生加强记忆,尤其让学生体会句型变化的多种可能性与词汇搭配的基本规律。这样的一场热身,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主动地表达,主动地寻求解答,这种心态对下面的口语学习极其有利。

四.总结阶段

1. 这篇文章中主要讨论的问题,并给出概括的总结

这篇文章中主要讨论了中西文化中语言与文字在口语中的正确表达。通过以《我的汉语教室》为例,正确得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综上所述,利用《我的汉语教室》中的一些经典案例,通过汉语和英语的对比,来从不同的方面分析和比较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可以简单加以概括:西方是抽象具体,中方是精神感性。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中西方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并各具不同的形态。因此,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特有的价值取向,且这种取向一旦形成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改变的。中国文化中更注重群体意识,追求“利他”的精神;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意识,偏向“利己”的思想。这种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丰富了世界文化。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行向其他国家灌输西方文化是阻碍世界文化发展的,排他文化的价值观亦会导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间隔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失败。随着现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人们应学会不只是站在本国的眼光进行思考判断。认识和掌握中西方的跨文化价值观差异,让我们共同来维护世界文化,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2.这篇文章中出现的疏漏以及没有解决的问题

这篇文章中出现的疏漏就是单一的从一本对外汉语教学书本中分析和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这样做只能单一的从文字方面浅薄的得出中西文化的不同点。而且,这篇文章从另外一个方面透露出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并不能单单的以书上的东西和前人的观点作为对象,要想更进一步的研究中西文化差异,更应该多多观察和实践,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找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在。

相反,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1)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到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哪些方面?(2),中西文化的研究是基于什么样的方式去研究,并且是通过什么途径去作比较的?(3)中西文化具体来说,只是一个对外汉语教学就能够分析出来的吗?没有根本上得出对外汉语之间的差异,进而没有得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在。

【篇三】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十)

汉语的“主动”与英语的“被动”

汉语用“人称”,常采用意义被动式,少用结构被动式;而英语用“物称”,常采用结构被动式,少用意义被动式。主要原因是因为:

一、 汉语被动式的使用受到限制。

古代汉语是用“为”字或“为……所”结构来表示被动的,到了近代,汉语才有了“被字式”。在汉语中,“被”字是从“遭受”的意义演变而来的,被称为“不幸语态”,用以表达对主语而言是不如意后不企望的事,如:“被捕”、“被害”、“被剥削”等。大多数情况下,汉语一般不用结构被动式,而用意义被动式。

It was well done. 这件事做得好。(不说“这件事已被做得好”)

The crops were washed away by the flood. 庄稼让大水冲跑了。

汉语的“被字式”或类似“被字式”的表达一般表示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情,但英语的被动式所表达的意义不受此限制,它可以表达不如意的,也可以表达如意的,还可以表达中性的。

The glass is broken. 玻璃杯破了。(不用被动式)

汉语的被动式除了受到意义的限制外,还受到形式的限制。汉语的被动式必须把主事者说出,这种限制使得许多难以说出施事者的句子不能变成被动式。与此相反,英语大多数被动句却不必说出施事者。

He is respected by everybody. 人人都尊敬他。(不能译为“他被人人尊敬”)

汉语的被动式既然受到意义和形式的限制,大多数被动意义就必须采取其他形式表达。

二、 使用受事主语导致大量的“当然被动句”。

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人的行为,必须是由人来完成的,事或物不能完成人的行为。这种思维模式使人们在表达时常常把施事者隐含起来,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受事者及行为本身,因此,受事者便充当了主语。因此,“受事+动词”的格式变成了我们中国人的一种表达习惯。

昨晚我盖了两条被子。(不说“昨晚我被两条被子盖着”)

Last night I was covered up with two quilts.

困难克服了,工作完成了,问题解决了。

The difficulties have been overcome, the work has been finished and the problem solved.

三、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用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英语注重句子结构,不能没有主语,只好采用被动式或其他句式,以便于把施事者省略或隐含起来。

为什么总把这些麻烦事推给我呢?

Why should all the unpleasant jobs be pushed on to me?

四、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用统称或泛称(如“大家”、“人们”等)作主语,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英语也有不定代词(如someone, somebody, any, every 等),但其用途与汉语的统称不尽相同。英语在许多情况下宁可采用被动式也不用这类代词作主语,如大量的非人称被动式用“it”作形式主语:

It is said that… 有人说,据说

Voices were heard calling for help. 有人听见呼救的声音。

五、当不便使用被动式时,汉语可采用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如:

她被人杀害了。She was killed.

有人把她杀害了。Someone killed her.

他被花言巧语所陶醉。

She is intoxicated with sweet words.

这些产品是我国制造的。(我国制造这些产品)

These products are made in our country.

接见我的是一位秘书。(我是由一位秘书接见的)

I was received by a secretary.

这必须在适当时候予以处理。

It must be dealt with at the appropriate time.

被动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在某些文体中,使用被动句几乎成了一种表达习惯,主要原因有:

一、施事的原因。当主动句的施事者不需要或不可能指明时,英语常采用被动句:

He was run over by a car. 他被汽车压了。

At the party only tea and cake were served. 茶会上只供应茶和饼。

二、句法的要求。英语重形合,处于造句的需要或修辞的需要,往往采用被动式:

I was astounded that he was prepared to give me a job.

他准备给我一份工作,这使我大吃一惊。

三、修辞的需要。为避免句型单调,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英语可使用被动句式,以减少“it”、“there”引导的句式。

四、文体的需要。使用被动句,以迎合其表达的需要。

【篇四】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联系紧密。“地球村”已经不是梦想。但在这种不断的交流之中,中西方之间文化差异产生的碰撞也引起了各路专家学者乃至普通国民对于中西文化优缺点,该发扬还是该摈弃的大讨论。本文主要从  引用杜维明、季羡林、陈忠实、王蒙等名家的观点以及作者本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来阐释中西文化中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儒家;科学;法制;民主;价值观;语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交通工具、沟通手段越来越发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已成为一种现实的写照,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使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如此的深入与紧密。

但是,在这种交流、合作的主旋律下,国家之间的摩擦和争执也越来越频繁,这当中,既有政治体制、经济利益的缘故,但更多的则是由于文化的异同导致的认识上的差异。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国也意识到了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障碍,所以不断的做出各种类似于“中法文化交流年”、“中俄文化交流年”的举动以期望加强不同文化国家的交流,促进两国的经济文化以至于政治合作。在杜维明先生看来:“不同的文明当然有冲突的危险,不同的族群,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地域,都可能有冲突。假若我们认为有这种危险,那么对话更是有必要。”。一方面,“因为生态环保意识、女性主义和多元宗教的发展,逐渐使西方过分突出自由、理性、人权和个人主义倾向受到遏止,人们开始认识到其他的普世价值,包括公益、平等、同情、礼教、责任和群体等,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情况。”【1】另一方面,全球化与多样性建构出一个文明对话的语境。“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均质化的过程。因为至少融合(convergence)理念——即世界各处最终将归于单一模式发展——是如此的简单以至于不能解释全球化趋势中的复杂性,诚然,环境的恶化、疾病的传播、毒品的泛滥和犯罪率的上升等如同科学、技术、贸易、金融、旅游和移民等一样被彻底地国际化,并且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彼此联系和相互依存。”【1】

我们这里要探讨的中西文化,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文化。之所以拿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比,是因为我个人认为,中国截止目前还没有建立自己新的文化系统,我们现在的所谓中国文化,只不过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拼盘而已,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或者脱离原有的儒家文化体系。

下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比较,来看看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具体体现: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地区,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追根溯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的根源和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架构的核心。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想,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这种文化,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勇于探索,富于冒险,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在社会组织中,以“爱”为其架构的内核。

二、科学观的差异   相对于科学研究和探索,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所以,尽管人类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四大发现都是中国人发明的,但一个客观的事实是,所有的现代工业文明,包括现代教育、民主政治都是西方人的成果。   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几千人的船队七下西洋,不过为了宣示明王朝的“富有与强大”,当麦哲伦的船队环游世界时, 当西方人使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入侵我们时,我们想到的竟然是在大海边再造一处万里长城,思维的保守与守旧,缺乏创新和探险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尽管中国一度创造了辉煌的的历史,有影响世界的发明创造,但终究未能形成科学的风气和氛围,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所有的发明创造带有很大的个人性和随意性;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具体表现为:

第一、中方重感性、经验、直觉;西方重唯理、思辨

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的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而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辨是西方思维的特征。“康德的学说是从大陆理性派生长起来的,是非常纯粹的理性,所以他早年认为情感问题不属于哲学家探讨的问题,而是心理学家探讨的问题。情感是一种感性,人有情感就要受到感性的限制。康德推崇的是一种理性,用理性来指导、规范感性的东西。”【2】“我们常常倾向于过高估计了激情的作用。从我国的戏曲中可以看出我们是一个富于戏剧化激情的民族,动不动是紧锣密鼓、大吹大擂、大忠大奸、气急败坏;动不动是挥刀斩去、一头撞死、当场拿下或立马下跪。”【3】

第二、中方的整体综合;西方的细节分析

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而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第三、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

杜维明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陈忠实的《白鹿原》中“白嘉轩笃守农耕为本的传统,修身、齐家、治村,始终以传统道德的维护者自居。在第一次与鹿子霖发生纠纷时,以归还李家寡妇的田地并周济李家粮食、银元为终结,并因此使白鹿村获得仁义庄的称号——‘仁义白鹿村’;当得知白孝文与田小娥有染时,毫不留情地把白孝文推进祠堂,当众施行最严厉的惩罚,并且把白孝文‘分’出白家;为乡民的利益率众抗税交农,为祈雨忍痛自残,为教化村民,他以德报怨,宽佑仇家。小说27章,写到黑娃被捕,白嘉轩得知他被捕的消息便出门上路,到县上探狱并设法营救黑娃。黑娃曾率众砸宗祠、还打断白嘉轩的腰杆,可谓是他的仇人。当儿子白孝武怪父亲忘了前事要‘让原上人拿尻子笑’,白嘉轩则说当口救下黑娃能让黑娃学好,‘谁笑我谁水浅’。在黑娃回拜宗祠时,他亲自迎接。这种不计前嫌的行为,正是白嘉轩在白鹿原上努力构建的‘仁义’思想的具体表现,他那超越纷乱世事所展开的立乡约、修宗祠、建学校、正民风、兴仁义等举措,和他那‘腰杆始终挺得端直’的长者风度,都充分显示出其固守和恢复文化道德传统的雄心。”【4】

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在《齐物论》结尾写了一个千古流传的“庄周梦蝶”的寓言“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个故事很好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物我同化,彼此自由的进入了对方,成为了对方,没有了分割的界限,是完全有物也是完全无物的最高境界。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存竞争,优胜劣败的观念是清末的严复从《天演论》那边引进的。此外他们的‘天助自助者’、‘有志者事竟成’、‘上帝要谁灭亡,就先让他疯狂’之类的说法,都显示了他们对主观奋斗的强调。”【5】

三、法制观念的差异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礼,已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可见,在中国人心中,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所以,中国人提倡自我的完善,不提倡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对法律的重视不是很够。在对欲望的约束方面,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控制和压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讲究克己复礼,这种结果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    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四、民主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虽然整个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历史,基本都是封建制度集中制的不断加强,是民主政治的彻底丧失,但从一开始,儒家、道家的思想家们就把民主政治放到一个很高的思想高度去认识和看待, 要求统治者爱民、亲民,重视民生疾苦,孔子的“仁”治思想,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等等,都包含着“民主”思想,但又推崇君权神授,维护等级制度,“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所以,西方人对不能为民服务的政府,通过选票的方式可以给予否决或者改选。当然这中间可能也有许多问题,但无论认识水平上还是制度设计上,无疑都比我们要先进的多。  但由此产生的弊端是:过度的自由主义和人权旗帜,造就了今天美国式的民主政治,不尊重他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喜欢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别国,把入侵别国当成了文明的推进,与中国人讲究和平共处,尊重别人选择的思想形成鲜明对比。五、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国人看重人情、宗族、同门、师生方面的情谊,思考问题不会单纯从一个方面去考虑,而是喜欢整体、长远去考虑,往往使一件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人特别注重吃吃喝喝,互相照顾一下,熟人好办事之类。“狐假虎威”的事更是时有发生“他们就会以你的亲信你的同伙你的弟兄的名义到处胡作非为,这一点真是防不胜防。而且他们动不动就会内哄,就会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相互咬起来,有多少能人干将毁在了所谓‘自己人’手里!还有,愈是‘小人’愈容易与各色人等闹矛盾,今天他祸害了张三,明天他埋怨起李四,你怎么办?他们不可能理解你的任何阔大一点的思路,他们的逻辑是我为你两肋插刀,你就得与我同仇敌忾。”【6】     而西方人可能相对想的比较简单些,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码归一码。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某中国人在国外开车违章,被警察拦住,要求处罚,于是,该人根据自己在国内的经验,开始求情说好话,希望警察能网开一面,并表示“下不为例”,警察也始终在微笑着听他说话,不置可否。该人看警察没有表示反对,以为事情就这样过了,很开心的开车走了,几个月后,该人收到法院的传票,才知道事情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人家对他微笑,只是职业的要求,而该怎么办,警察绝对不会给你“下不为例”的机会的。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

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为2000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这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的积极入世思想。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第二、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个人一得之见。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

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而在对待女性的态度方面,杜维明也承认:“儒家在这个方面可以扬弃包袱的可能性非常大,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女性主义不能接受的包袱是儒家不能放弃的。”在《白鹿原》当中女性的命运可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田小娥是整个《白鹿原》中最有特点的女人。她不像白灵一样可以把一切都砸碎,其实她也不可能去砸碎,在这个女人的身上存在的还是中国古代传统女人的特质。但是,命运却跟这样一个渴求爱的女人开了个玩笑。她与黑娃来到了白鹿原,用肉欲控制着整个白鹿村。与鹿子霖通奸,为白孝文设圈套,甚至间接的害死了狗娃。”【7】

第三、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例如:在一个大公司,如果每人节约几秒,加起来可节约几个人的时间,可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又如:一个人在写字,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比较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参考历史千年)

六、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差异    中国文化是团体取向的纵向等级文化,它倡导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个人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是不被提倡的或是“错误”的思想。相对于个人权益,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认为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个人,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在这样的环境里,保护团结和谐是团体存在的前提。因此,人们交流的方式也是围绕这一原则进行的。保护团结和谐统一的方式很多,过度谦虚就是其中之一。中国人历来以自谦为美德。而在美国人看来不仅不能领会你的客气,反而感到纳闷、不可思议,有时还会发生误解。往往被看作是虚伪,缺乏自信的表现。  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是个体取向的横向平等文化,其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个人上面的,以个人为主体,以自己为主体。它强调充分发挥个人的自由、权利以及独立思考与行动的能力。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它是美国社会文化的主流。所谓个人的权利,素被社会所公认,各个人的行为,完全由于他的自由意志,他自己对他的行为负责,不管对方怎样。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人们崇尚自由、平等和独立,崇尚自我,所以保持团结和谐统一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康德哲学中提到“辩证法强调的是能动性,人的能动性,以及能动的实践。康德已经提出人的能动性了,因为在人的认识领域,他提出了先验自我意识的能动的统觉、综合统一。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不是被动接受的,在每一个层次上都有人的能动性,哪怕是在感性的层次上,人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不是洛克所讲的‘一块白板’。人心并不是一块白板,人心有它固有的结构,有它的主体,有它的主动性。”【2】可见西方是十分重视人的能动性的。

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在饮食上。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这大概源于“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一个“合”字。西方人请客吃饭奉行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付账也往往采取A A制,各人自付各人账。 

但是,同样由此产生的弊端是,一些极端个人主义也由此产生,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只要民主,不要制度,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推崇极端个人享乐主义,与西方这种人权观无疑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七、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美国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以前,我们从有关报刊上看到美国的大学生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几个学位,感到很纳闷。现在才明白美国的大学体制是很灵活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学几个专业的课程,只要拿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取得该专业的学位。而在中国,在大学里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从事一种职业,这样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潜能。还有,中国有些教育方面的语言也跟西方存在差异。在中国存在着“落榜生”一说,而在美国是没有这个词的,他们认为这是极不礼貌的,是一种歧视。

不只是在学校的教育有所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也有着差异。中国人习惯为孩子们“铺路”,决定他们学习的东西。像现在有些人就要孩子小小的学习钢琴,学习怎样去制造东西学习当个科学家等。而西方国家的父母则是任由孩子自由发挥,小小年纪就可以选择他们的爱好。父母不加以干涉。中国有部分父母教育孩子喜欢用责骂或轻打来叫他们改正自己的行为,像是一部名叫《刮痧》电影,里面男主角为了让打了人的孩子受到教训,为了给别人他认为的尊重打了孩子一巴掌。然而,在西方国家,父母绝对不可以对孩子施以肢体方面的教育,假如有这种行为,就会被当作虐待儿童,可能要“吃牢饭”。像《刮痧》里的男主角就是因为他打孩子这一巴掌,被别人拿来当作虐待儿童的证据了。

八、对语言态度的差异

儒家对语言的不信任,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礼记·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的“受指主义”知识论,即以己度人、以人度物、以物度天;二是《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的“受指主义”阐释学,这位儒家最大的雄辩家一再强调,“不以辞(能指)害义(所指)”(此处的“义”颇为奥妙,孟子明明要求读经者体会表达者的主观之“意”,为何称为“义”?是误用吗?不是。因为表达者是圣人,其主观之“意”即可上升为天下之公“义”,用后儒张载《西铭》中名言来说,就是“为天地立心”,故圣人的主观之“意”,就成了万民的客观之“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须知在其他民族眼里,类似于《尚书》这样的古书往往是至高无上的),他甚至为自己的雄辩感到羞愧:“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因为强烈的道德热情和治世使命使儒家比怀疑世俗道德和根本反对治世的道家更不得不经常使用不被信任的语言,语言的不精确性更让他们感到难堪,所以有为的儒家对语言的戒惧反而比无为的道家更深。《论语》中充斥着这种无可奈何:“予欲无言”、“天何言哉”、“敏于事慎于言”、“讷于言敏于行”、“巧言乱德”、“恶利口之覆邦家”、“恶夫佞者”,等等。孔子最著名的语言原则就是“正名”,就是务使“名”(能指)符合“实”(受指)。一旦“实”(受指)不再符合原有的“名”(能指)就必须纠“正”,因此孟子坚称“纣”与“桀”不再是“天子”,而是“独夫”。【8】

  西方人根本不能理解中国人和东方人的非语言思维,所以在他们看来,一切中国思想都是“东方神秘主义”的产物,当维特根斯坦说出一句在中国妇孺皆知的普通常识“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只能沉默”时,西方人被震惊了。因为在他们眼里,语言就像上帝一样是全知全能的,世上根本不存在不能被语言以及数学精确表述的东西,更不能设想这种东西还能被人用“非(形式化的)语言”来进行思维。

这种对语言和能指的高度信任和崇拜,直接导致了西方人精神生活方面的告解(即忏悔)传统、社会制度方面的法律传统以及知识艺术领域的辩论传统。告解不仅包括语言进行忏悔,即用语言抵消一个罪恶的念头甚至赎解一项未被发现的罪行;也包括手按《圣经》以上帝的名义用语言进行起誓。可见语言的力量之大。而一旦新教取消了告解,西方人的精神顿时面临崩溃,于是需要导致发明,精神分析医生及时代替了忏悔神甫的角色,告解传统的暂时中断和精神分析不尽人意的替代所造成的文化内伤,虽经两次世纪大战的灾难性发泄,仍可断言其内在驱力至今尚未完全释放尽净。对西方人来说,非理性就是非语言。【8】

九、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非语言交际指语言、文字以外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包括手语、体语、面部表情、空间利用、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据Birdwhisted Ray通过实验结果估计,交际中非语言信息约占65%,而且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非语言传递的信息。比如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中国人喜欢轻拍小孩子的头部以示喜爱,而西方妇女却对这种抚爱毫不领情,认为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在英语国家,盯着对方看或看得过久都是不合适的。许多来华的外国人对此流露过不满情绪。因为有的中国人见到外国人感到好奇新鲜,老盯着人家看,使得老外很尴尬。还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菜以后,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是一盘红烧全狗肉。

结语: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从不同方面了解了一些中西文化的差异。不论将来中西文化的发展趋势如何,或如季羡林老先生在“河东河西论”中所说“我把世界文化分为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群。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两个群总是交互起伏,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哪一个群也不可能永远主宰、垄断,两个群都既是给予者,又是接受者。今天世界的情况怎样呢?西方文化主宰世界久矣……但是,我个人认为,西方文化已有走入绝境的迹象,需要东方文化来纠偏,来补正的时刻即将来临了。我们要拭目以待。”【9】或者还是会维持现在西方文化占主要地位的局面。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和”成为世界的主旋律,但中西文化的差异将会永远存在。正如乐黛云说,“经过许多事实的考辩,我认为所谓世界文化的相互同化、融合、一体化都是某种中心论的变形。只有差异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展自己。”【10】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我们首先当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扬长避短,为中国文化的再次崛起贡献力量。其次积极学习了解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加强中西文化交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国早日形成新时代下新的文化系统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杜维明.文明对话的语境:全球化与多样性[J].史学期刊,2002,(1)

【2】 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3】 王蒙.我的人生哲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十九章“境遇常变论”

【4】 张明武.儒家文化的反思——读《白鹿原》.[A].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第十卷第一期

【5】 王蒙.我的人生哲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二十一章“‘无常’与‘有常’”

【6】 王蒙.我的人生哲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四章“寻找‘教你’的师傅”

【7】 南帆.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02期第62~69页

【8】 张远山.中西思维层次之差异及其影响.[J].书屋,2003年03期

【9】 季羡林.季羡林自选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M].华艺出版社,2008年10月

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页200

【10】

【篇五】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ppt

中美文化基本差异:中国观念与美国观念对比分析集体主义:一般而言,中国和其他亚洲文化反映了社会科学家称为“集体主义”的取向。这些文化比较注重群体合作和个人谦虚。个人主义:相反,美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取向。他们更重视独立性。自我实现即使不是一种期望,但至少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美国人更重视不受外部制约的“自由”。社会关系: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比美国人更加正式,等级更分明。中国人似乎非常习惯于等级分明的结构,他们可基于自己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惯例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美国人则更侧重于非正式和平等关系。美国人通常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在一起最自在;他们不太重视社会等级。友谊: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更可能拥有少数终生挚交,他们彼此之间交情深厚,愿意相互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美国人可能有许多“朋友”和熟人,这些朋友和熟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换,彼此之间承诺的义务有限。义务在中国人之间,与他人的关系通常意味着彼此之间的义务。与此相反,美国人倾向于回避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长期义务的局面。任务取向与关系取向:中国人侧重于关系取向。保持和谐的关系比完成任务更重要。相比之下,美国人侧重于任务取向。完成工作通常比关系更重要。...展开全文中美文化基本差异:中国观念与美国观念对比分析集体主义:一般而言,中国和其他亚洲文化反映了社会科学家称为“集体主义”的取向。这些文化比较注重群体合作和个人谦虚。个人主义:相反,美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取向。他们更重视独立性。自我实现即使不是一种期望,但至少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美国人更重视不受外部制约的“自由”。社会关系: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比美国人更加正式,等级更分明。中国人似乎非常习惯于等级分明的结构,他们可基于自己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惯例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美国人则更侧重于非正式和平等关系。美国人通常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在一起最自在;他们不太重视社会等级。友谊: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更可能拥有少数终生挚交,他们彼此之间交情深厚,愿意相互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美国人可能有许多“朋友”和熟人,这些朋友和熟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换,彼此之间承诺的义务有限。义务在中国人之间,与他人的关系通常意味着彼此之间的义务。与此相反,美国人倾向于回避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长期义务的局面。任务取向与关系取向:中国人侧重于关系取向。保持和谐的关系比完成任务更重要。相比之下,美国人侧重于任务取向。完成工作通常比关系更重要。和谐与“事实”:中国人所受的教育通常是避免直接冲突、公开批评和具有争议的话题。他们希望在周围的人中保持和谐,给别人留“面子”。相反,美国人通常愿意直接面对问题、提出批评、讨论具有争议的问题,并坚持自己认为是“事实”的意见。他们对“面子”并不在意。法律、规章和条例的作用: 在交往方面,中国人通常更信任人际关系,而不太信任书面规则和程序。而美国人一般认为书面规则适用于每一个人,并且能够产生公正、合理的程序和决定。时间观念:中国人比较怀旧,也比较注重未来。美国人通常对过去不太感兴趣,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情况。指定身份与获取身份:在中国的传统中,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基于继承特征,例如年龄、性别和家庭,但这种情形正在发生变化。对于大多数美国人,个人地位主要基于自己的成就,包括受教育程度和事业上的成功。此篇作为我的“中国文化漫谈”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希望能够把浅显的道理与实际的问题结合起来,让我们了解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洋洋大观,才疏学浅;一家之言,不成敬意。今天我们首先谈一谈什么是文化。之后对中美文化进行一个简要的对比,从而看出文化对于一个社会的巨大影响。什么是文化(Culture)?简单的说来,文化是那些你不知道原因但还愿意接受的,来自上辈的规则与认识,在实践中大多数人能够体会带来的益处,或者相信可以带来益处,使得这些规则与认识又成为当代大多数人的选择,此时就构成文化主体内容。但是如果这条规则或认识已经完全被客观实践证明不可行的时候也不会坚持,也是文化具有的更新能力。所以文化主要是那些难以给予定论的规则与认识(属于价值观和哲学层面),并具有主观性,延续性,群体性,有益性四个特点。比如说过春节,每个人都认为应该过春节,而且习惯于此,很难说出过大家一定要过春节有什么必要性,但都能说出一些好处,所以就自然延续下来。但就是这种自然的惯性,具有强大的社会力量,除非社会发生巨变,或者彻底被外族文化所侵蚀压迫。后面的过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没有而且不止一次,但是都被中国文化自身具有的理性和强大的凝聚力所征服。这里提出两个中国文化的特点,理性和凝聚力。文化的延续性不等于失去其合理性。实际上文化合理性的辩论虽然是全民参与的,但是往往由被认可的社会精英层给出答案。但是社会价值观的争论需要长期和大量的社会实践,所以其变化是缓慢的而且有反复的。一个时代的精英们往往难以对众多课题给出答案,即使可以可以通过若干简单原则推导出来的规则,也需要长期实践来证实,而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厚重之处。儒家文化不是从今天才被质疑的,而是从其诞生的第一天就受到驳斥,历史上也始终有人质疑甚至提出尖刻的批评,但是儒家成为最终的选择是因为这是社会的选择,被大量实践所验证。中美文化解读对于中国和美国的社会结构我有一个简单的描述。US stays on rules.(美国建立在规则上)China stays on culture.(中国建立在文化上)美国是最早开始实践把所有各种文明成果变成具体文字条文的国家,因而现在其拥有最完善的法律体系,政策制度,公共程序等,在规则之上享有个人自由,或者规则体现为个人自由之间的妥协。当规则变成条文以后,一切可以变成秩序,如果规则符合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那么自然产生较高的执行效率,美国社会非常依赖于良好的成文的规定。但是规则体现的只是制度层面的东西,价值观才是推动制度建立的基石。美国的价值观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另一方面则是西方传统基督教文化的移植。美国是一种来去自由的联盟体制,他们的力量也经常来自散漫而自由的创造。中国没有成熟的制度,法律,政策等成文固定的规则,但是中国社会依然从整体上运转良好快速发展,而且具有强大的自省力量,就是因为中国有强大和有生机的文化。文化可以在每时每刻约束着每个人的行为,促成社会的合作。这种文化来自历史的积淀,与智慧的碰撞。中国社会的构成依然遵从这个原则,价值观才是推动制度建立的基石。中国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得在文化层面远比美国深远,智慧更加深邃。但是中国发展的制度基础,经常遭受君主与外族的轮番破坏。中国成熟的文化智慧,始终处于和专制制度及外族野蛮驯化的斗争中。中国历史上的开明时期,往往能够把文化的成果确定为一些好的规则,但是随后又很容易在君王体制下遭到破坏。宋朝开始的文人朝政与新兴思想又迅速被外族侵略所破坏殆尽,造成之后上千年的思想桎梏。文化在一个社会中是无可替代的。因为社会发展进程不可能被中断,然后被设计构造出来。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演进的不可终止,无可选择的过程。中国如何进步,就是应该鉴别正确且适合自己的传统,把他们由文化上升为规则,同时利用自己的智慧,从实践中获得新的真知,并使之与传统一起共同成为社会建立的基础制度。中美文化之对比从历史上看,美国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只是一个新兴的利益的联邦,而且由于历史短仍然处于发展过程,社会的兴衰周期还没有在美国身上充分体现。因此把它与传统意义的国家进行对比,有很多不可比性。一旦其形成一些固有的难以改变的自身文化属性后,才能算作一个成熟的国家。文化层面的对比根据对文化的理解,美国所能够继承的东西主要来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成果,以及传统西方的基督教义。上帝成为其与西方文明共有的共主,虽然谁也没见过。耶稣不过是用来宣传这种思想的一个教案或者工具。上帝的文明准则有什么呢,就是黑暗,欺骗,掠夺,弱肉强食。所谓的慈善,道德只是用来宽恕恶人和恶行的,偶尔的光明都是上帝带来的而不是人带来的。从这点可以看出,虽然他们继承了法国大革命的优秀成果,但是没有脱离传统西方文明的框架。从自诩传统美国人的布什的所作所为中可以看出其秉承的传统价值观,布什可以说是近代以来,与法国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最远的一个总统了,因而也更能充分体现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另一面。中国的文化相比是上千年变迁中历经沧桑沉淀下来的,其中不仅是一些价值观原则,还包括很多独有的智慧。这种文化积淀是在多元化(而不是一元化)的中国历史中,不同思想流派互相斗争的结果,并为长期实践所证明。我们往往说历史总是不断地重复,就是说现在的各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大都发生过了。因此其对中国人自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对中国社会也有极强的适应力。中国文化的理性与凝聚力是核心。儒家的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实际上更早,从多部落共处和农业生产中逐渐产生),也已经经历过很多变革与思想征战了,之所以其能够很好的存在下来,就是因为自身具有的极强的理性。孔子在总结前人智慧中,最重要的选择就是“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在论述社会制度建设的核心是“和”。在社会制度层面强调放弃征战,文明共处,依靠理论解决纷争。而对于个人而言,孔子强调“仁”和“学”,通过“仁”构建和谐的讲理的环境,通过“学”来提高自己的认识,避免为无意义的错误目标去争,且能够参与理论的过程中。智是学的成果,信是相处的境界,勇是个人进取的勇气,义是个人对大众责任的推行。礼仪不过是基于这些建立的合情合理的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是思想与智慧的表现形式。如果看孔子或者儒家文化,只知“仁”“礼”就会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难堪境地。中国的智慧来自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恩赐。中国的自然环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相对独立,又能够不断吸纳新鲜力量的大陆。从地理上说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周围大多是不毛之地,而中原地区独享最佳的地理位置,因而自然形成趋于中央的向心力。从气候上说,中国的温带气候最适合人类居住发展,而且充分表现出气候循环反复周而复始的规律,体现出整个大陆相对一致的气候环境,这使得各个部族之间容易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产生共识,利于融合与迁移。在融合中不同部落各自的鬼神崇拜已经不再重要,也无法存在下去,代之以祖先崇拜,文化崇拜,智慧崇拜。这些才是中国文化的根。中国大陆这种作为海纳百川的文化终极站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构成了中国文化相对独立又能吸取其他种族文化营养,注重整体、稳定、和谐、长久。总结为开放而又独立,吸收而又高贵的特点。中国大陆上的社会变迁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运转变化的缩影。现在很多所谓国际外交争端可以从当时的中国内部诸侯各国之间的争端中都可以看到相似性。有了上面的条件,“易”思想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以“易”作为智慧的发端与归宿,很好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哲学观。中美文化差异中国跟美国在有些文化及社会差异上是根深蒂固的,下文提出我观察到的一些例子。笔者在这里要强调这些观点是一般性的,当然仍有个别之特例。一、个人主义美国人相当崇尚个人主义,东方社会(当然包括中国人)则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及有影响力的分别。美国人崇尚个人特质的例子很多,父母较少伸手干预子女的发展。二、隐私权美国人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就是知己之间也很少问到别人太"切身"的问题,例如年龄、薪水及婚姻状况等。也应当少谈论第三者的事情。不请自来的访客(包括父母亲)是绝对不受欢迎的。三、不拘礼美国人在衣着娱乐方面,都比较随便。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比较不拘礼,即使双方在年纪上或地位上有很大分别也不例外。这方面的例子多不胜数,例如很多学生对教授,及晚辈对老人家都直接称呼first name可见一斑。这种"越代","越身份"的不拘礼表现,在很多东方人眼中则认为是失礼的行为。四、开放与直接美国人是相当开放和直接的,尤其在专业的讨论,往往秉持着不同意见而争论(注意:是争论,不是拍桌子,摔麦克风的吵架)。相反地,东方人往往不会直接冲突,而是婉转地通过地位比较高的第三者来疏通。五、独立性美国人通常较不喜欢依靠别人,甚至父母的帮忙也不一定乐于接受,而父母亦鼓励子女早早离家,独立地生活与发展。我国青少年在这方面就发展得较慢。对留学生来说,要注意到指导教授非常重视研究生能够独立做研究的能力。而对英文不灵光的留学生来说,当你向美国人借笔记时如被拒绝,不一定表示他们讨厌你,极有可能是他们将心比心,认为你应该独立而已。六、竞争性美国社会的发展依靠竞争来作为推动力。"Work hard, play hard"是大部分人的作风。他们在言语争辩时都喜欢压倒对手,这种"getting the last word in"的作风当然是竞争性的一种表现。他们的竞争挑战精神也显露在体育比赛方面,即使是他们所谓的"playing for fun"时也是蛮认真的。一般美国人对于一个球队都十分狂热,往往藉此发泄情绪。例如校队比赛时校警常常要检查进场的观众,不让他们带酒进场。球赛比赛时,观众都喧哗冲天,往往乱抛东西。有些助兴表演也有点莫名其妙,例如有一招是将一个女啦啦队员,从观众席的底层抛起,一级级的人将她接着又再抛上去,直到最高层又再抛下来;偶然也有失手受伤的事情发生。笔者也算是球迷,但都是在家看电视,免得在现场活受罪。而且要算准时间,当球赛完时避免走在路上,因为球迷在赢球时欢天喜地(如果你看到开车的人在乱按喇叭,你不用听报告就知道赢球),输球时则沮丧愤怒,两种结果都是疯狂毕露。有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更常做一些奇怪的事。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如果不是在发泄情况下,绝大部分的美国人都是很守规矩、不骚扰别人的。七、公众场合应有的礼数美国人通常都能尊重别人的安宁。在歌剧院不用说,就是在戏院也都能噤声欣赏。在餐厅吃饭时的交谈声音也相当低,跟中国有划拳斗酒的吵闹大不相同。排队时都很守秩序,插队是不被接受的,蜂拥上车的事情绝对很少发生。开车的人通常很守交通规则,例如在夜深无人时也不闯红灯,尊重行人,让路人先过马路等。来自较不遵守交通规则国家的留美学生尤其要特别小心。八、朋友模式美国人囗中的朋友定义比较广泛,而且有区隔性;譬如说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学校的朋友、喝酒的朋友等等。另外美国地域广大,人口流动性也高,而且朋友之间绝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所以友情是比较"温水"性。中国人的友情通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言不合就尽量避免跟对方碰面,"起落"性比较大。中国人朋友之间借钱是相当普遍的,而美国人朋友之间借钱是凤毛麟角的。九、金钱的运用模式中国人通常做的预算都比较保守,而美国的预算则比较接近"极限",而且往往有消费超过预算的倾向(跟美国社会大量使用信用卡也有关系)。美国人很舍得买东西,尤其是在购房及汽车上,对于吃喝方面,尤其是请客,则比较"犹太";而中国人则比较舍得花钱在请客方面。十、世界观可能因为美国多年来的兴盛及教育重点在某方面仍有偏颇,美国人多数 "以本国为中心",对于别国的认识十分肤浅。美国人对世界地理的无知是令美国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十分痛心的事情。在美国流传一个笑话:东北部的某一个州的某居民,写信去州政府询问关于New Mexico的情形,答复居然是:关于别国的情况我们不大熟悉,无可奉告。对中美文化对比的初步认识最近认识了一个美国人。谈了很多东西。突然对美国很有兴趣。关于教育,美国16岁之前是必须要去学校的。全部免费,不去都不可以。可中国的9年义务教育还是需要钱的,国情原因没有办法。美国的教育资金是税的一部分。她们从来不知道还有希望学校这回事,上学还需要捐款,无法想象。关于环境,在中国,他们觉得无法呼吸,有烟的味道,不能跑步。路上虽然我们已经觉得干净多了比以前,但他们觉得为什么到处都是垃圾,sigh。觉得我们不注重public。还有公共产所吸烟等。关于自由,她们会感觉到很多网站都会被屏蔽,美国网站很多上不了。他们对很多事情看法比较随意,原因在于没有历史,只有300年,而我们是受长期传统影响的。关于婚姻,在美国3个结婚就有1个离婚,所以step father or mather是十分normal的。但在中国她们很奇怪,为什么有人要离婚,还有人会劝她们不要离。他们比较注重隐私,最多两个人一个宿舍,要不觉得很不舒服,还是人少啊。他们不会有两个人想开房间还要出去,都在自己的宿舍里,所有人都明白。我们还是需要找学生旅馆的呵呵。关于来了之后的改变,原来在美国总会受到中国是敌人的说法,说中国发展很快,马上就要赶上美国了,但来了中国后,他们觉得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本不是一个类型的事情,怎么能放到以前说能不能赶上。还有中国很传统,中国对女人会不公平,这都是人权方面的问题,但来了觉得不是这样的,还是比想象中要开放得多,男女也很平等。关于种族歧视,美国确实存在种族歧视现象,有很多人就是看不惯其他肤色的人,还有就是会有只允许白人参加的party。关于家庭,美国很多人只要不要孩子,就不结婚,只生活在一起,因为知道也会离婚的,反正不要孩子,就省事一点得了。他们难以想象我们还需要考虑我们的父母。因为他们从18岁开始就被赶出家门,所以他们根本不会管她们的父母,当父母老的时候。所以当我说,我要为父母做什么的时候,他们觉得很奇怪。关于开玩笑,他们真是什么玩笑都开,男女一起,就取消别人自慰,模仿异性自慰,谈论最喜欢的做爱姿势,都才20岁。和我们真是有差别啊。平均第一次年龄在18、19岁。关于娱乐,周末我们大都在宿舍待着,他们是一定会去bar或者club的。还有等等等等,总之太多方面有差别,但是本质都在于历史,我还是比较喜欢她们的自由和观念的开放的。我一定会去美国一次,见识见识。当看到transporter2里的迈阿密海滩时,她说她家就在佛罗里达的海滩边,简直太美了。还有个体会,他们出生很多都不在美国,还碰到一个小时候和我老家在几个地方的,但都相处得很好,没有任何异样感。真是移民国家中美文化对比清单发表时间: 2006-4-23 12:56 作者: 白丁来源: 漯河信息港·蓝沸空间字体: 小中大 | 打印(美国)(中国)“我的”,“你的” “我们的”,“你们的”享受服务请求批准制服厌恶制服崇拜东西各就各位人各就各位收信人地址在信封下方收信人地址在信封上方底层楼一层楼黑色的葬礼白色的葬礼地图上法国是世界中心地图上中国是世界中心“亚洲人长的全一个模样” “欧洲人长的全一个模样”“我”(手势指胸脯) “我”(手势指鼻子)巴黎人瞧不起外省人北京人瞧不起外地人晒黑美白抬手叫出租车抬胳膊叫出租车走在狗屎成堆的大街上吃狗肉刀叉和面包筷子和米饭向坟墓上送鲜花向坟墓送食品甜早点咸早点安静而灰暗的餐馆吵闹而明亮的餐馆“你好,走得好吗?” “你好,吃了吗?”勤洗澡勤洗衣服让别人丢面子保全自己的面子吹嘘所送礼物的价值贬低所送礼物的价值当客人面大呼小叫拆礼物客人走后悄悄地看礼物穿体恤杉旅游穿西装旅游“新年好” “恭喜发财”溜狗遛鸟照景物相照人物相坐在地上蹲在地上汽车为责备他人而鸣笛汽车为警告他人而鸣笛女人吸烟时尚男人吸烟时尚中美文化对比中国只用动嘴说好听的话。。。(假)相声:吹捧的游戏小品:呼哟的把戏武侠:挂上钢丝飞来飞去,其实什么功夫都不会,任何人都可以模仿,优势背台词。美国行为艺术(要付出行动)加上竞技哲学理念(真)橄榄球:强壮男人的游戏冰球:体验速度与激情篮球:技巧和配合,速度与对抗棒球:聪明人的游戏动作片:都是真功夫,哥们够强壮吗?在健身房练过吗?人家是从小就练起来的,为什么你会觉得不真实呢?因为你模仿不了。UFC:真人无限流格斗,谁的精神意志强?谁是真正的英雄,先签生死状。地球上最危险最真实的格斗,几乎场场KO,场场受伤。美试摔跤:也是强壮男人的游戏所以说这个世界上热爱竞技强身建体的,并且争强好胜的男人都比较真实。中国人需要锻炼身体,强壮自己,让自己勇敢起来,自信起来。中国人需要争第一,而不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才是真正的民族精神。中国人需要寻找目标,认识自己追求理想。去改造社会。而不是为了生存论为奴隶。而那些喜欢朗诵诗歌的男人就很假,因为他总是拿古代和现代做对比。其实我们更应该学习现代学,而不是古文学。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

【篇六】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联系紧密。“地球村”已经不是梦想。但在这种不断的交流之中,中西方之间文化差异产生的碰撞也引起了各路专家学者乃至普通国民对于中西文化优缺点,该发扬还是该摈弃的大讨论。本文主要从  引用杜维明、季羡林、陈忠实、王蒙等名家的观点以及作者本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来阐释中西文化中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儒家;科学;法制;民主;价值观;语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交通工具、沟通手段越来越发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已成为一种现实的写照,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使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如此的深入与紧密。

但是,在这种交流、合作的主旋律下,国家之间的摩擦和争执也越来越频繁,这当中,既有政治体制、经济利益的缘故,但更多的则是由于文化的异同导致的认识上的差异。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国也意识到了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障碍,所以不断的做出各种类似于“中法文化交流年”、“中俄文化交流年”的举动以期望加强不同文化国家的交流,促进两国的经济文化以至于政治合作。在杜维明先生看来:“不同的文明当然有冲突的危险,不同的族群,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地域,都可能有冲突。假若我们认为有这种危险,那么对话更是有必要。”。一方面,“因为生态环保意识、女性主义和多元宗教的发展,逐渐使西方过分突出自由、理性、人权和个人主义倾向受到遏止,人们开始认识到其他的普世价值,包括公益、平等、同情、礼教、责任和群体等,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情况。”【1】另一方面,全球化与多样性建构出一个文明对话的语境。“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均质化的过程。因为至少融合(convergence)理念——即世界各处最终将归于单一模式发展——是如此的简单以至于不能解释全球化趋势中的复杂性,诚然,环境的恶化、疾病的传播、毒品的泛滥和犯罪率的上升等如同科学、技术、贸易、金融、旅游和移民等一样被彻底地国际化,并且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彼此联系和相互依存。”【1】

我们这里要探讨的中西文化,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文化。之所以拿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比,是因为我个人认为,中国截止目前还没有建立自己新的文化系统,我们现在的所谓中国文化,只不过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拼盘而已,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或者脱离原有的儒家文化体系。

下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比较,来看看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具体体现: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地区,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追根溯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的根源和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架构的核心。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想,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这种文化,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勇于探索,富于冒险,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在社会组织中,以“爱”为其架构的内核。

二、科学观的差异   相对于科学研究和探索,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所以,尽管人类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四大发现都是中国人发明的,但一个客观的事实是,所有的现代工业文明,包括现代教育、民主政治都是西方人的成果。   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几千人的船队七下西洋,不过为了宣示明王朝的“富有与强大”,当麦哲伦的船队环游世界时, 当西方人使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入侵我们时,我们想到的竟然是在大海边再造一处万里长城,思维的保守与守旧,缺乏创新和探险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尽管中国一度创造了辉煌的的历史,有影响世界的发明创造,但终究未能形成科学的风气和氛围,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所有的发明创造带有很大的个人性和随意性;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具体表现为:

第一、中方重感性、经验、直觉;西方重唯理、思辨

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的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而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辨是西方思维的特征。“康德的学说是从大陆理性派生长起来的,是非常纯粹的理性,所以他早年认为情感问题不属于哲学家探讨的问题,而是心理学家探讨的问题。情感是一种感性,人有情感就要受到感性的限制。康德推崇的是一种理性,用理性来指导、规范感性的东西。”【2】“我们常常倾向于过高估计了激情的作用。从我国的戏曲中可以看出我们是一个富于戏剧化激情的民族,动不动是紧锣密鼓、大吹大擂、大忠大奸、气急败坏;动不动是挥刀斩去、一头撞死、当场拿下或立马下跪。”【3】

第二、中方的整体综合;西方的细节分析

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而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第三、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

杜维明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陈忠实的《白鹿原》中“白嘉轩笃守农耕为本的传统,修身、齐家、治村,始终以传统道德的维护者自居。在第一次与鹿子霖发生纠纷时,以归还李家寡妇的田地并周济李家粮食、银元为终结,并因此使白鹿村获得仁义庄的称号——‘仁义白鹿村’;当得知白孝文与田小娥有染时,毫不留情地把白孝文推进祠堂,当众施行最严厉的惩罚,并且把白孝文‘分’出白家;为乡民的利益率众抗税交农,为祈雨忍痛自残,为教化村民,他以德报怨,宽佑仇家。小说27章,写到黑娃被捕,白嘉轩得知他被捕的消息便出门上路,到县上探狱并设法营救黑娃。黑娃曾率众砸宗祠、还打断白嘉轩的腰杆,可谓是他的仇人。当儿子白孝武怪父亲忘了前事要‘让原上人拿尻子笑’,白嘉轩则说当口救下黑娃能让黑娃学好,‘谁笑我谁水浅’。在黑娃回拜宗祠时,他亲自迎接。这种不计前嫌的行为,正是白嘉轩在白鹿原上努力构建的‘仁义’思想的具体表现,他那超越纷乱世事所展开的立乡约、修宗祠、建学校、正民风、兴仁义等举措,和他那‘腰杆始终挺得端直’的长者风度,都充分显示出其固守和恢复文化道德传统的雄心。”【4】

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在《齐物论》结尾写了一个千古流传的“庄周梦蝶”的寓言“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个故事很好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物我同化,彼此自由的进入了对方,成为了对方,没有了分割的界限,是完全有物也是完全无物的最高境界。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存竞争,优胜劣败的观念是清末的严复从《天演论》那边引进的。此外他们的‘天助自助者’、‘有志者事竟成’、‘上帝要谁灭亡,就先让他疯狂’之类的说法,都显示了他们对主观奋斗的强调。”【5】

三、法制观念的差异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礼,已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可见,在中国人心中,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所以,中国人提倡自我的完善,不提倡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对法律的重视不是很够。在对欲望的约束方面,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控制和压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讲究克己复礼,这种结果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    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四、民主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虽然整个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历史,基本都是封建制度集中制的不断加强,是民主政治的彻底丧失,但从一开始,儒家、道家的思想家们就把民主政治放到一个很高的思想高度去认识和看待, 要求统治者爱民、亲民,重视民生疾苦,孔子的“仁”治思想,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等等,都包含着“民主”思想,但又推崇君权神授,维护等级制度,“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所以,西方人对不能为民服务的政府,通过选票的方式可以给予否决或者改选。当然这中间可能也有许多问题,但无论认识水平上还是制度设计上,无疑都比我们要先进的多。  但由此产生的弊端是:过度的自由主义和人权旗帜,造就了今天美国式的民主政治,不尊重他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喜欢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别国,把入侵别国当成了文明的推进,与中国人讲究和平共处,尊重别人选择的思想形成鲜明对比。五、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国人看重人情、宗族、同门、师生方面的情谊,思考问题不会单纯从一个方面去考虑,而是喜欢整体、长远去考虑,往往使一件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人特别注重吃吃喝喝,互相照顾一下,熟人好办事之类。“狐假虎威”的事更是时有发生“他们就会以你的亲信你的同伙你的弟兄的名义到处胡作非为,这一点真是防不胜防。而且他们动不动就会内哄,就会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相互咬起来,有多少能人干将毁在了所谓‘自己人’手里!还有,愈是‘小人’愈容易与各色人等闹矛盾,今天他祸害了张三,明天他埋怨起李四,你怎么办?他们不可能理解你的任何阔大一点的思路,他们的逻辑是我为你两肋插刀,你就得与我同仇敌忾。”【6】     而西方人可能相对想的比较简单些,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码归一码。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某中国人在国外开车违章,被警察拦住,要求处罚,于是,该人根据自己在国内的经验,开始求情说好话,希望警察能网开一面,并表示“下不为例”,警察也始终在微笑着听他说话,不置可否。该人看警察没有表示反对,以为事情就这样过了,很开心的开车走了,几个月后,该人收到法院的传票,才知道事情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人家对他微笑,只是职业的要求,而该怎么办,警察绝对不会给你“下不为例”的机会的。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

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为2000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这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的积极入世思想。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第二、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个人一得之见。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

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而在对待女性的态度方面,杜维明也承认:“儒家在这个方面可以扬弃包袱的可能性非常大,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女性主义不能接受的包袱是儒家不能放弃的。”在《白鹿原》当中女性的命运可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田小娥是整个《白鹿原》中最有特点的女人。她不像白灵一样可以把一切都砸碎,其实她也不可能去砸碎,在这个女人的身上存在的还是中国古代传统女人的特质。但是,命运却跟这样一个渴求爱的女人开了个玩笑。她与黑娃来到了白鹿原,用肉欲控制着整个白鹿村。与鹿子霖通奸,为白孝文设圈套,甚至间接的害死了狗娃。”【7】

第三、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例如:在一个大公司,如果每人节约几秒,加起来可节约几个人的时间,可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又如:一个人在写字,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比较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参考历史千年)

六、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差异    中国文化是团体取向的纵向等级文化,它倡导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个人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是不被提倡的或是“错误”的思想。相对于个人权益,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认为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个人,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在这样的环境里,保护团结和谐是团体存在的前提。因此,人们交流的方式也是围绕这一原则进行的。保护团结和谐统一的方式很多,过度谦虚就是其中之一。中国人历来以自谦为美德。而在美国人看来不仅不能领会你的客气,反而感到纳闷、不可思议,有时还会发生误解。往往被看作是虚伪,缺乏自信的表现。  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是个体取向的横向平等文化,其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个人上面的,以个人为主体,以自己为主体。它强调充分发挥个人的自由、权利以及独立思考与行动的能力。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它是美国社会文化的主流。所谓个人的权利,素被社会所公认,各个人的行为,完全由于他的自由意志,他自己对他的行为负责,不管对方怎样。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人们崇尚自由、平等和独立,崇尚自我,所以保持团结和谐统一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康德哲学中提到“辩证法强调的是能动性,人的能动性,以及能动的实践。康德已经提出人的能动性了,因为在人的认识领域,他提出了先验自我意识的能动的统觉、综合统一。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不是被动接受的,在每一个层次上都有人的能动性,哪怕是在感性的层次上,人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不是洛克所讲的‘一块白板’。人心并不是一块白板,人心有它固有的结构,有它的主体,有它的主动性。”【2】可见西方是十分重视人的能动性的。

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在饮食上。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这大概源于“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一个“合”字。西方人请客吃饭奉行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付账也往往采取A A制,各人自付各人账。 

但是,同样由此产生的弊端是,一些极端个人主义也由此产生,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只要民主,不要制度,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推崇极端个人享乐主义,与西方这种人权观无疑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七、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美国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以前,我们从有关报刊上看到美国的大学生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几个学位,感到很纳闷。现在才明白美国的大学体制是很灵活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学几个专业的课程,只要拿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取得该专业的学位。而在中国,在大学里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从事一种职业,这样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潜能。还有,中国有些教育方面的语言也跟西方存在差异。在中国存在着“落榜生”一说,而在美国是没有这个词的,他们认为这是极不礼貌的,是一种歧视。

不只是在学校的教育有所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也有着差异。中国人习惯为孩子们“铺路”,决定他们学习的东西。像现在有些人就要孩子小小的学习钢琴,学习怎样去制造东西学习当个科学家等。而西方国家的父母则是任由孩子自由发挥,小小年纪就可以选择他们的爱好。父母不加以干涉。中国有部分父母教育孩子喜欢用责骂或轻打来叫他们改正自己的行为,像是一部名叫《刮痧》电影,里面男主角为了让打了人的孩子受到教训,为了给别人他认为的尊重打了孩子一巴掌。然而,在西方国家,父母绝对不可以对孩子施以肢体方面的教育,假如有这种行为,就会被当作虐待儿童,可能要“吃牢饭”。像《刮痧》里的男主角就是因为他打孩子这一巴掌,被别人拿来当作虐待儿童的证据了。

八、对语言态度的差异

儒家对语言的不信任,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礼记·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的“受指主义”知识论,即以己度人、以人度物、以物度天;二是《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的“受指主义”阐释学,这位儒家最大的雄辩家一再强调,“不以辞(能指)害义(所指)”(此处的“义”颇为奥妙,孟子明明要求读经者体会表达者的主观之“意”,为何称为“义”?是误用吗?不是。因为表达者是圣人,其主观之“意”即可上升为天下之公“义”,用后儒张载《西铭》中名言来说,就是“为天地立心”,故圣人的主观之“意”,就成了万民的客观之“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须知在其他民族眼里,类似于《尚书》这样的古书往往是至高无上的),他甚至为自己的雄辩感到羞愧:“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因为强烈的道德热情和治世使命使儒家比怀疑世俗道德和根本反对治世的道家更不得不经常使用不被信任的语言,语言的不精确性更让他们感到难堪,所以有为的儒家对语言的戒惧反而比无为的道家更深。《论语》中充斥着这种无可奈何:“予欲无言”、“天何言哉”、“敏于事慎于言”、“讷于言敏于行”、“巧言乱德”、“恶利口之覆邦家”、“恶夫佞者”,等等。孔子最著名的语言原则就是“正名”,就是务使“名”(能指)符合“实”(受指)。一旦“实”(受指)不再符合原有的“名”(能指)就必须纠“正”,因此孟子坚称“纣”与“桀”不再是“天子”,而是“独夫”。【8】

  西方人根本不能理解中国人和东方人的非语言思维,所以在他们看来,一切中国思想都是“东方神秘主义”的产物,当维特根斯坦说出一句在中国妇孺皆知的普通常识“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只能沉默”时,西方人被震惊了。因为在他们眼里,语言就像上帝一样是全知全能的,世上根本不存在不能被语言以及数学精确表述的东西,更不能设想这种东西还能被人用“非(形式化的)语言”来进行思维。

这种对语言和能指的高度信任和崇拜,直接导致了西方人精神生活方面的告解(即忏悔)传统、社会制度方面的法律传统以及知识艺术领域的辩论传统。告解不仅包括语言进行忏悔,即用语言抵消一个罪恶的念头甚至赎解一项未被发现的罪行;也包括手按《圣经》以上帝的名义用语言进行起誓。可见语言的力量之大。而一旦新教取消了告解,西方人的精神顿时面临崩溃,于是需要导致发明,精神分析医生及时代替了忏悔神甫的角色,告解传统的暂时中断和精神分析不尽人意的替代所造成的文化内伤,虽经两次世纪大战的灾难性发泄,仍可断言其内在驱力至今尚未完全释放尽净。对西方人来说,非理性就是非语言。【8】

九、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非语言交际指语言、文字以外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包括手语、体语、面部表情、空间利用、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据Birdwhisted Ray通过实验结果估计,交际中非语言信息约占65%,而且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非语言传递的信息。比如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中国人喜欢轻拍小孩子的头部以示喜爱,而西方妇女却对这种抚爱毫不领情,认为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在英语国家,盯着对方看或看得过久都是不合适的。许多来华的外国人对此流露过不满情绪。因为有的中国人见到外国人感到好奇新鲜,老盯着人家看,使得老外很尴尬。还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菜以后,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是一盘红烧全狗肉。

结语: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从不同方面了解了一些中西文化的差异。不论将来中西文化的发展趋势如何,或如季羡林老先生在“河东河西论”中所说“我把世界文化分为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群。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两个群总是交互起伏,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哪一个群也不可能永远主宰、垄断,两个群都既是给予者,又是接受者。今天世界的情况怎样呢?西方文化主宰世界久矣……但是,我个人认为,西方文化已有走入绝境的迹象,需要东方文化来纠偏,来补正的时刻即将来临了。我们要拭目以待。”【9】或者还是会维持现在西方文化占主要地位的局面。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和”成为世界的主旋律,但中西文化的差异将会永远存在。正如乐黛云说,“经过许多事实的考辩,我认为所谓世界文化的相互同化、融合、一体化都是某种中心论的变形。只有差异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展自己。”【10】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我们首先当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扬长避短,为中国文化的再次崛起贡献力量。其次积极学习了解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加强中西文化交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国早日形成新时代下新的文化系统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杜维明.文明对话的语境:全球化与多样性[J].史学期刊,2002,(1)

【2】 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3】 王蒙.我的人生哲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十九章“境遇常变论”

【4】 张明武.儒家文化的反思——读《白鹿原》.[A].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第十卷第一期

【5】 王蒙.我的人生哲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二十一章“‘无常’与‘有常’”

【6】 王蒙.我的人生哲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四章“寻找‘教你’的师傅”

【7】 南帆.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02期第62~69页

【8】 张远山.中西思维层次之差异及其影响.[J].书屋,2003年03期

【9】 季羡林.季羡林自选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M].华艺出版社,2008年10月

【10】 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页200

【篇七】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第一幕: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 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     对这番话,美国女教师一脸难堪的样子。     特别忠告:介绍客人要介绍客观事实,不要主观评论。要注重身份,不要着眼外貌。

第二幕:一位美国同事感冒了,中国同事表示关心Chinese: You look pale. What’s the matter?American: I’m feeling sick. A cold, maybe.Chinese: Go and see the doctor. Drink more water. 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 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thes. Have a good rest.American: 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 you?     特别忠告:对病人表示关心,不必尽提建议。     特别成就感:(1)I’m sorry to hear that (you’ve got a bad cold).(2)I hope you’ll be all right very soon.(3)Take extra care of yourself.(4)That’s too bad. What’s the matter?(5)How are you feeling now?

第三幕:有空来坐坐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任教,中国同事总是对她说:“有空来坐坐”。可是,半年过去了,美国同事从来没有上过门。中国同事又对她说:“我真的欢迎你来家里坐坐。如果没空的话,随时打电话来聊聊也行。”一年下来,美国同事既没有来电话,也没有来访。奇怪的事,这位美国人常为没人邀请她而苦恼。     特别忠告:有心约会要主动约时间地点     特别成就感:(1)I’d like to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you. When will you be free/available?(2)Let’s get together some time next week. What date do you suggest?(3)How about coming to my place for dinner this Saturday?(4)I’d like to… What time would be convenient for you?(5)Would…suit you?(6)I wonder if we could arrange a meeting…(7)Do you happen to be free on…?(8)Have you got any plan for this weekend? How about…?(9)I am having some friends around during the weekend. Would you like to join us?

第四幕:亲密无间     一位美国教授来华任教,她主动让学生称呼她的名字Mary,声明不必以她的姓氏与头衔相称,如:Dr. Smith或Prof. Smith。不久,她和学生已相处很好,上门找她的学生络绎不绝,使她应接不暇,倍受侵扰。有的学生见面时,与她开玩笑说:“中国菜好吃吧?瞧你胖了不少呢!”在路上,一些陌生人也对她大大咧咧地喊声“Hello, Mary。”她渐渐地苦恼起来。

     特别忠告:称呼和上门要得到对方允许,交谈不要论及对方隐私。     特别成就感:1) May I call you…?2) Is it all right if I call you…?3) You can call me John.4) Please call me Mary.5) I’d like you to call me Jim.6) I’d like to pay you a visit. When will you be free?7) I’d like to drop in on you (tomorrow afternoon) if it’s all right with you.8) Shall I come over (this afternoon)?9) Do you mind talking in your place?

第五幕:一概而论     一位中国人在与美国朋友交谈时说:“American young people are too casual about sex..”(美国青年对性生活太随便.)美国人则回答:“Well…”

     特别忠告:对人对事对现象不要一概而论,特别是对异国文化现象的评论。     特别成就感:1) It seem to me that…2) It appears that…3) I have the impression that…

第六幕:还是不是好朋友     一位澳大利亚人找中国朋友帮忙,中国朋友的话令他有点摸不着头脑。Australian: Will you do me a favor?Chinese: Please help me out of a complicated problem that…I’m sorry to add the trouble to you. I’ll appreciate every thing you do for me.Chinese: Come on. Are we still close friends?

     特别忠告:随时道谢,对朋友的道谢不必神经过敏。     特别成就感:1)A: Could you do me a favor? B: I’d be glad to.2) A: 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with…? B: Sure, no problem.3) A: Can you help me? B: I’ll do my best.4) A: Will you do me a favor by (doing) something)? B: With pleasure.5) A: Thank you very much. B: Not at all.6) A: I can’t thank you enough. B: Don’t mention it.7) A: Thanks a lot. B: You’re welcome.8) A: I really appreciate it. B: It’s my pleasure.

第七幕:干嘛数落他     一位加拿大男士想夸赞中国女同事丈夫。Canadian: Your husband is a sweet man.Chinese: Not at all. You don’t know what he really is at home.     比较:加拿大男士夸奖该国女同事的丈夫Man: Your husband is a sweet man.Woman: Thank you. I’m proud of him.

     特别忠告:对善意和符合实际的夸赞用Thank you做反应。     特别成就感:1)A: Your presentation was very impressive.B: Thank you.2) A: I like your new dress.B: Thank you. I like it very much myself.

第八幕:他想干什么     在公园里,一对夫妇正在逗孩子玩耍。一位外国游客走上前来搭话。Lovely child, isn’t he? (画外音:他想干什么?)

     特别忠告:陌生人友好的搭话是想与你交谈。     特别成就感:1) Lovely day, isn’t it?2) The bus is late again. (at the bus stop)3) What a cute little girl she is! What is her name? (to someone with a daughter)

第九幕:正面回答与否     美国朋友从住所出来,中国朋友与她路上相遇,并与她打招呼。Chinese: Hi, Jean. Where are you going?American: Hi, Yifang.Chinese: Wow, what a special minority blouse (妇女的宽松衣服) you are wearing! I guess it’s made of silk. (feeling it) How much did it cost?American: I bought it in Yunnan and it’s worth the cost, I think.Chinese: Did you get it at a bargain(廉价品,特价品) sale?American: Oh, the bargain sale is really a scene(特色,风景).

     特别忠告:不要用“上哪去”打招呼;不要问与对方开支收入有关的问题;不要用手触摸对方的身体和衣物。

第十幕:打圆场

     有时候在用英语交际时,双方因不适当的对话会引起别扭或误会。     特别成就感:当自己的问题令对方别扭时1) I hope you don’t mind if…2) Please let me know if I (embarrass you in any way…which makes you feel embarrassed)3) I’m sorry to have asked you such a question, I didn’t mean to offend you.4) Forget it if the question bothers you. In my culture, people…5) In my country, it’s all right to…     当对方的问题令自己别扭时1) I’m afraid I don’t care much about that sort of thing.2) It’s hard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for you.3) It’s a complicated matter, I think.

第十一幕:Yes三用A: Mr. Smith.B: Yes?A: May I ask you a question?B: Yes, sure.A: Don’t you like pop music?B: Yes, I do.     对话中所出现的三个yes分别是什么意思?

     特别忠告:yes可以表示于对方不同的意见,用时要小心。应声可用yes.     特别成就感:应声1) Teacher: Mr. Smith. Student: Yes?2) Customer: Waiter. Waiter: Yes?Customer: You don’t mind if I smoke, do you?Waiter: Yes, I do.

第十二幕:No三用A: Have you heard of anything about Mr. Smith? B: No.A: He has got lung cancer. B: Oh, no! Poor man.A: By the way, you don’t smoke, do you? B: No.     对话中出现的三个No分别是什么意思?

     特别忠告:No可以表示不幸的惊叹,也可以表示同意。     特别成就感:惊叹反应1)A: I’ll kill you if you don’t tell me the truth.B: No, please don’t. (恐慌时用)2)A: I was robbed last night.B: No, how can that be! (吃惊时用)     表示同意1)A: I can not do it as well as you.B: No. You’re too young and less experienced.2) A: He’s not a reliable man.B: No. I know.

第十三幕:Yes还是No     对下面这句话作赞成的反应     I think I’m right in assuming (认为,假设) that no one will complain about the arrangement.     问题:应当说Yes还是No?

     特别忠告:为保证明白无误,不要简单用Yes或No作答。

第十四幕:弄巧成拙     一位中国雇员应邀参加一个大型的合资企业界酒会。他想借此机会接触外商。为了方便结交,他事前打听了某公司美方总裁的姓名。从她姓McCoy猜想他一定是苏格兰后裔,因此准备了一些有关苏格兰历史的话题。酒会上,他和McCoy先生大谈苏格兰,指望以此展开对话,加深印象;建立关系后,再谈生意。结果,McCoy先生没谈几句就借故离去。     特别忠告:与人交谈不要自以为是,抱有成见。

第十五幕:不成敬意     一位英国工程师完成了协助安装进口机器的任务,准备回国。临别时,中国公司总经理代表公司赠送礼品。尽管礼物价值不菲,但他仍按中国礼节说:“略备薄礼,不成敬意”。翻译没有按他的原话翻译出来。

     特别忠告:送礼不必贬低礼品价值。     特别成就感:1)Here is a gift from our company.2)It is a piece of Chinese handicraft (手工艺品) and it’s carefully selected. I hope you like it.     反应1) Oh, how nice it is!2) Oh, that’s a marvelous!3) Oh, what a fabulous work of art!4) Thank you very much, indeed.5) That’s very kind of you.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相关文章:

浅谈重点人员管控工作开展

浅谈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发展趋势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抄范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xuebo.me/post/173867.html

标签: 自我鉴定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精选7篇)” 的相关文章

[运输消纳是什么意思]运输消纳协议书

  甲方:   乙方:   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北京市有关规定,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甲乙双方就甲方承建的工程施工期间产生的所有垃圾、渣土的运出、消纳,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同单价,每方 10  元。   二、甲方施工现场的所有垃圾、渣土,由乙方负责用运出场及消纳,  ...

[高中生自我鉴定100字]高中生自我鉴定总结

高中毕业生自我鉴定样板(五) 紧张有序的高中生活即将与我告别。回想三年里有过多少酸甜苦辣,曾经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但也得到了相应的汇报。在老师的启发教导下,我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 在政治上,我有坚定正确的立场,热爱祖国,热爱党,认真学习并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要求进步...

[执法实务成绩查询]执法实习报告总结

城市管理工作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化进程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保障,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深入执法一线调研,我们感到,作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只有进一步转变转变思想观念,推动管理理念,运行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才能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推动城...

社区主任辞职报告怎么写|社区主任辞职报告4篇

  辞职是有流程的,首先要上交一份辞职报告,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了4篇社区主任辞职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社区主任辞职报告(一)   尊敬的领导:   你好 !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我的辞职信。我是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写这下封辞职信的。自我进入此社区担任社区主...

本科应届简历住址|本科应届简历自我评价

【应届生求职简历自我评价(一)】 人是毕业于**学院**专业毕业生,本人性格开朗,待人真诚,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协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活泼开朗、乐观上进、有爱心并善于施教并行;上进心强、勤于学习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充沛的精力,刻苦钻研的精神来...

[档案中自我鉴定怎么写]档案中自我鉴定

本人自入学以为,一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 德品质,各方面表现优秀。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本人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劳,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乐于助人,关心国家大事。 在课余时间,本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