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事迹材料
工匠事迹材料
从一线工人成长到优秀人才,××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运输队井下电钳工××始终坚持脚踏实地不忘初心。在他心中,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用匠心筑梦,不负韶华,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着自己的煤海人生,用满满的`爱心将初心装点的熠熠生辉。
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自××年大学毕业后,来到了煤矿一线工作,他刻苦钻研技术,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始终坚持用敬业的态度完成每一项工作。
××年,××被调到主提升机房工作,面对新的工作环境,他暗下决心要在主提升机房把工作干好。可工作了半年后,有件事总让他头疼不已,原来,在主井提升机房变频控制设备层,有八个功率柜和励磁柜,每个柜子都配备了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运转的空冷风机对其进行散热,而且空冷风机由于工作时的震动,对柜内全关断光电检测零序电流板、脉冲功放板及小继电器等产生一定的损害,八个柜子连在一起,那震动就像八台拖拉机一样,频频造成电气事故,给煤炭的提升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问题出在哪?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看到洗衣机的排水管,灵光一闪在功率柜和励磁柜两侧用槽钢组焊成钢架,再将钢架地脚固定,然后把空冷风机架放在钢架上,用风筒布做成导风管与柜子进行软连接,同时在北面窗户安设小型变频通风机,在南面窗户安设通风口,形成对流通风,把温度降下来。他将建议交了上去,并经过技术改造,解决了此项难题。
由他牵头成立的创新工作室完成了副井井口托罐装置的制作与安装技术改造、变频器主从机连接方式技改革新等10余项技术攻关项目,解决巷道排水、卸煤口原煤外漏等26项安全生产难题,仅巷道自动排水技术改造一项每年就可为企业节约资金约30余万元。通过对立井主井电控功率柜防震技术的改造,利用风筒布做成导风管与柜子进行软连接,解决了因风机的震动造成全关断光电检测零序电流板、脉冲功放板及小继电器产生损害的问题,两年来,共节约资金70余万元。“立井主井电控功率柜防震技术改造”项目荣获集团公司××年度职工技术创新优秀奖,消除了多年制约煤炭安全提升的困扰,填补了行业空白,××年该项目荣获实用新型专利。他多次在各级岗位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一名得好成绩,曾先后荣获××委表彰的中央企业技术能手、××技术能手、××市优秀技能人才、××集团技术能手、首届××工匠等荣誉称号。
敬业工作,不畏艰难
在日常的工作中,××一直冲在工作第一线,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遇到困难、问题从不退缩。真正的奉献是平凡不张扬,他从来没有说过豪言壮语,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着自己的青春诺言,那就是继承先辈们的敬业精神,为煤矿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卸煤口老掉煤……”坐在回家的通勤车上,他耳边听着工友的唠叨,脑袋却在飞速的转着。第二天的检修时,xx跟着检修的工友来到了主井箕斗卸煤口,看着煤流滚滚而下被溜煤板弹了出来落到地上,他眼前一亮,这不就像打乒乓球么?只要“球”不落“网”,问题不就解决了嘛。于是找到队领导说了他的想法,成立了专门的技术研究小组,经过近一个月的设计、改造,该项技术成功应用,为全矿节约安全投入60万元,多回收煤炭4000余吨,并在××年被中国化学能源工会评为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
导师带徒,提升素质
每当有新人来到单位,××既要担当科技攻关任务,又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不仅带技术,还要带思想、带做人,与徒弟签订师徒合同,为徒弟“量身定制”职业生涯成长规划,确保导师带徒工作有的放矢。有的时候新人来到新环境,加上从来没有实践过,心里会忐忑和不安,为了让新同事尽快的适应工作,他会进行耐心的指导,逐渐引导其走上正轨,为他们仔细讲解工作要领,技术规范,让他们熟悉工作中的每一项流程,正是这样简单又热心的工作氛围让单位同事上下一心,进而实现青年人才团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所在的队每年肩负着650万吨的煤炭提升任务,智能化、自动化要求较高,为提高职工技能水平和专业协作能力,他大力开展“技能提升”和“导师带徒”活动,针对岗位成长成才、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技能提升三个方面对57名职工进行培训指导;培养的5名徒弟现已独当一面,有2名徒弟在××公司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在他的带动下,运输队逐步形成了人人学技术的良好风气,使这支队伍成为××公司运输战线最具有战斗力的一支劲旅,为××煤矿创下单班立井提升328斗的最好煤炭提升成绩,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智慧矿山建设作出贡献。
工匠事迹材料
张xx是个80后,但手里的活儿却让老师傅们竖起大拇指。他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围护系统车间电焊二组班组长、高级技师,主要从事LNG(液化天然气)船围护系统的焊接工作。虽然年纪不大,却已是个明星工人,所获奖励无数:2005年度中央企业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铜奖、2006年第二十届中国焊接博览会优秀焊工表演赛一等奖,是当今世界最先进、建造难度最大的45000吨集装箱滚装船的建造骨干工人。
LNG船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作为LNG船核心的围护系统,焊接是重中之重。围护系统使用的殷瓦大部分为0.7mm厚,殷瓦焊接犹如在钢板上“绣花”,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耐心和责任心要求非常高。面对肩上的重担,张xx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心性,培养专注度,潜心研究焊接工艺。为了攻破技术难关,他与技术人员放弃休息时间,日夜埋头图纸堆中,潜心钻研技术突破。最终,他主持的实验取得成功,得到专利方的认可,并用于LNG船实船生产,收到良好成效。
张xx特别注意经验的积累总结,国内没有现成的作业标准,他就不断摸索完善各类焊接工艺,先后参与编写了多部作业指导书,为提高LNG船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xx,是中国广大“造船工匠”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火红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执着于国家海洋装备建设的奉献之歌。
工匠事迹材料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潜深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其研制难度不亚于航天工程。在这个高精尖的重大技术攻关中,有一个普通钳工技师的身影,他就是顾秋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职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
10多年来,顾秋亮带领全组成员,保质保量完成了蛟龙号总装集成、数十次水池试验和海试过程中的蛟龙号部件拆装与维护,还和科技人员一道攻关,解决了海上试验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用实际行动演绎着对祖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作为首席装配钳工技师,工作中面对技术难题是常有的事。而每次顾秋亮都能见招拆招,靠的就是工作四十余年来养成的“螺丝钉”精神。他爱琢磨善钻研,喜欢啃工作中的“硬骨头”。凡是交给他的活儿,他总是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改进安装方法和工具,提高安装精度,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安装任务。正是凭着这股爱钻研的劲,顾秋亮在工作中练就了较强的创新和解决技术难题的技能,出色完成了各项高技术高难度高水平的工程安装调试任务。
已近花甲的顾秋亮仍坚守在科研生产第一线,为载人深潜事业不断书写我国深蓝乃至世界深蓝的奇迹默默奉献。如今,他又肩负起了新的挑战——组装4500米载人潜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