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汇报材料
民族团结进步汇报材料
一、XXX县基本情况
xxxxxxxxxxxx
二、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重点,扎实做好全县民族工作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云南的重要政治任务,到2035年实现这一目标是云南省委作出的重大政治决定。
(一)全力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的大政方针,战略任务和政策保障。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和推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我区民族宗教工作的根本遵循,是我们推进工作中解疑答惑的强大武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准确把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任务,临翔始终注重在平时工作中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找思路、找方法、找对策,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
(二)全力抓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一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全过程。深入实施《XXX市XXX县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和《中共XXX市XXX县委关于〈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全县各级各部门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做好条例的宣传和政策解读工作。二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6+N进”活动。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示范引导、全面推进”的思路,深入开展“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示范创建“6+N进”活动。全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个,在10个中小学建立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基地。力争到2020年,创建50个左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不断提高创建工作的覆盖面、参与率和影响力。三是以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工程项目为载体,全力做好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2014年以来,共投入资金xxxx万元,实施“直过民族”扶持项目xxx个。四是积极探索城市民族工作新途径,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为抓手,推进示范区创建步伐。建立社区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维护中心、少数民族联谊会组织、文艺宣传队伍和少数民族文化活动阵地,以“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团结好”为创建标准,突出开展好一批活动、抓好一批培训、做好一批实事、化解一批矛盾“四个一”模式,积极做好城市民族社区工作,在城市民族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
(三)全力抓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一是认真按照《XXX市XXX县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扎实推进“直过民族”精准扶贫工作。采取超常规举措,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增加直过区民族群众收入。加大政策性、开放性金融对“直过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精准扶贫、精准施策,全县各级部门的项目资金向“直过民族”聚居区倾斜,直过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群众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二是认真落实好教育帮扶政策,使教育扶贫惠及民生。制定《XXX县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及“直过民族”不通汉语人群普通话培训方案》,组织开展汉语培训,提高“直过民族”沟通交流能力。三是把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贯彻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始终,通过开展主题实践落实“党的光辉照边疆”,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深化“边疆人民心向党”,在民生持续改善、发展动力增强、民族教育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民族团结创建、民族事务治理等6个方面做出示范,推动帮扶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奠定坚实基础
(四)全力抓好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和落实力度。一是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列入县委党校干部培训的内容,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宣传活动,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二是进一步健全维护团结稳定长效机制。三是做好行政审批标准化工作。四是推进依法行政,调整和完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严格规范行政审批,进一步细化行政审批事项服务规范,深入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工作。
(五)全力抓好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一是深入实施民族文化保护发展和“双百”工程,努力打造一批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加快我区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二是积极搭建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平台,丰富交流内容,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和文化精品走出去,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大局。扶持少数民族电影、文创产品等文化精品走出去,讲好民族故事,传播临翔声音。三是围绕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从保护、开发、利用上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开展好以傣族、彝族和拉祜族为主的民族文化活动,突出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在语言、服饰、生活习俗、民居等方面注重保留民族传统特色。在全县16个少数民族村及民族聚居村(寨)建立文化站(室)和业余民族文化活动队伍,组织开展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业余文化活动。
我们的主要经验:一是领导重视、合力攻坚。县委、县政府定期不定期听取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研究破解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整合各级各部门资金,是示范区建设取得成绩的关键。二是政策扶持、上级支持。认真做好项目前期调研工作,储备好项目,积极主动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汇报衔接联系,及时掌握项目投资渠道、投资重点,以搞好服务为突破口,千方百计全力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是示范区建设的保障。三是全民动员、群众参与。始终坚持“村民自治”、“一事一议”和“自上而下的宣传动员、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按照“谁积极、支持谁”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形成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示范区建设的强烈愿望和强大动力,为示范区推进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四是提升素质、发展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培育农业主导产业,确保增收致富;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小步快富;盘活农村集体经济,达到村企共富。结合实际在不同村组开展以种植、养殖、服务业等为主的技能培训,提升少数民族素质、发展产业,与全国人民共同实现小康社会是示范区建设的核心。
三、存在困难问题及下步工作措施
我们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XXX县是“祖国的边疆、云南的边沿”,是XXX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区位特殊,一直未能享受“兴边富民工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民族自治地区”、“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县”等国家对少数民族的重点扶持政策,极大制约了全县少数民族和散居民族地区的发展。二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影响,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传统少数民族文化,文化的融合发展也导致许多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我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工作任务艰巨。三是XXX县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基础设施差,受教育程度低,发展能力弱,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艰巨,需要得到上级更大的支持。
今后,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一是切实加强示范区建设领导。按照示范区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对具体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分工程、分标段落实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确保每项工作有责任主体,实行责任挂牌公示、绩效挂钩考核的项目推进制度,确保每项工程如期完成建设任务。二是认真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传达落实中央、省委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牢固树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民族工作理念,积极研究谋划一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项目,推动社会建设、生态环保、改善民生作用显著的重点项目,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途上不使任何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三是强化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用民族文化打造旅游产业,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我区生态资源和历史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的有机结合,地域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有机结合,优良传统与时代要求的有机结合,以及原生态的特质是我区旅游资源的精髓,把民族文化作为大产业来发展。四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民族团结深入人心。加强对全县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提高对民族团结进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宣传教育,利用手机短信、电视台、网站等媒体,采取发放宣传画(册)、制作宣教栏等方式,使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
民族团结进步汇报材料
按照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和省民委**民宗发[2010]32号《**省2010—2012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紧紧围绕“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的主题,在全区广泛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确保我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我区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散居少数民族10个,8702人。其中:土家族8543人,回族101人,满族10人,彝族8人,苗族6人,朝鲜族3人,侗族2人,黎族18人,壮族8人,蒙古族3人。我区少数民族居民主要分布在下谷坪土家族乡,该乡是**林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全乡国土面积218平方公里,辖6个村42个村民小组,生活着土家族、苗族、彝族、回族、汉族等各族群众1907户67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4820人,占总人口的68%。其他少数民族居民主要集中在**林区三乡五镇。
二、创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及时加强汇报,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根据“**牛街民族工作经验视频会”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视频会”精神,结合本地各部门实际,形成汇报材料,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得到了党委、政府重视,并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行了统一安排布署。
(二)、制定方案,确定目标,确保活动有序进行。按照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和省民委《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并形成长效机制,做到活动目标清楚明确,活动内容具体实在,活动方式灵活多样,活动载体实用有效,活动范围覆盖全区,使整个活动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务求取得实效。
( 三)加强领导,整活力量,加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力度。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具体工作责任人,做到活动有人管,事情有人抓。加大了该项工作的沟通、协调和统筹力度,调动了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创建活动的强大合力,共同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献策、出力,切实把工作推向前进。
(四)、加强宣传,扩大引响,营造创建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新闻媒体、报纸在一定的版面、安排一定的时段,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新经验、新方法、新典型、新人物。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和各族群众,学习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开展民族基本知识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教育,在全区上下努力营造一个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活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五)、层层动员,广泛发动,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落实到实处。认真贯彻落实《实施意见》精神,及时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基层召开了各种形势的座谈会、研讨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层层动员,民宗局领导亲自作动员讲话,并作出周密安排部署,要求每位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努力做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的带头人,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启动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六)、以活动为载体,切实抓好“创先争优”和扶贫帮困工作有机结合。我局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切实为群众大办好事、实事,我局全体人员,始终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际行动在创先争优的活动中,下乡深入扶贫联系点,为贫困户和贫困大学生送去慰问金,争取资金为扶贫点解决人畜饮水、行路难等扶贫送温暖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以实际行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思想,不断推动民族团结向纵深发展。
三、创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我区各部门、各单位普遍认真研究部署创建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创建工作机制,切实组织开展“创先争优”学习教育活动工作,并努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使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不足,主要是:一是民族工作经费不足,创建工作难度大。二是学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在健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长效机制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一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不懈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注重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各族群众坚持不懈开展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宗教界人士不断进行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教育,增强依法开展宗教活动的自觉性,对青少年学生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民族、宗教常识教育。二是继续认真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影响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同时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解决影响先进文化发展、制约群众转变观念、改善生活方面的突出问题,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有力抓手。三是坚持为民做好事、办实事,不断解决群众最急、最需、最缺、最盼的问题,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为民出实招、办实事、办好事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把各民族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四是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完善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长效机制,不断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促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牢固树立发展意识,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创建工作的新途径、新路子,不断丰富创建工作的形式,拓宽创建工作的内容,使创建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民族团结进步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感谢县委、县政府以及民族宗教部门长期以来对我镇民族工作的关心,并在项目资金安排、工作指导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中课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中课镇地处西盟新县城北面的库杏河流域两岸,东与澜沧县的竹塘、雪林、木嘎乡三个乡相接,南与勐梭镇相连,西与勐卡镇相连,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达5.93公里,国土总面积313.3平方公里。全镇辖有中课村、班箐村、窝笼村、嘎娄村、永不落村等5个村民委员会共50个村民小组,共有3748户11195人,其中农业户数3439户10596人,占总人口的94.65%。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课镇牢牢抓住西盟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重大战略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中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建设为重点,把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各族人民的脱贫致富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全镇经济社会有了较快发展,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境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局面。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机构,加强领导。为确保我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顺利实施,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常务副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镇属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各村书记、主任为成员的中课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在镇党政办,分管副镇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统筹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二)创新思路,科学谋划。坚持因地制宜和科学布局,从中课镇地处边境山区,社会贫穷、落后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在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繁荣、社会事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关系和谐五个方面作出示范;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边疆繁荣稳定三个方面实现新跨越。制定了《中课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建设。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建设格局。
(三)结合实际,统筹发展。围绕我县提出的“重点实施五大示范、统筹推进三大工程、积极探索两大创新、着力实现三大跨越”的思路,及时协调、加快推进中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项目建设,以“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协调推进、抓好落实,抓重点、抓亮点、抓试点”的要求,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扬基层干部和各族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努力,打造好中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这一品牌,为全县示范创建工作作出表率。
(四)围绕主题,狠抓落实。紧紧抓住我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机遇,把项目作为促发展、促民生、促和谐的一件大事来抓好。一是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重大意义、政策措施、进展成效的宣传,加强对中课示范镇建设新举措、好经验、好典型的宣传,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方式,使示范建设更加深入人心,为示范建设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示范镇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把每项责任目标具体落实到部门。三是积极争取省、市、县扶持资金,优先向我镇示范建设项目倾斜,与美丽村寨建设项目相结合,整合财政、农业、林业、扶贫等部门资金,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强化政策扶持,提高资金使用率和建设效益,确保我镇示范建设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五)组织有序,高效推进。一是紧紧围绕打造特色产业开展创建工作,在项目规划时严格定位重点打造特色优势产业,2015年底,完成兴边富民三年行动计划投资2585万元(省级资金300万元,市级配套资金100万元,县级整合及群众自筹2067.3万元)。省级资金300万共扶持甘蔗种植4500亩、茨竹种植500亩,市级资金100万元共砂仁种植833亩,核桃种植1400亩,实施8公里砂石路建设。二是稳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2016年投资200万元实施嘎娄村二组和永不落村一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三是继续巩固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不断加大对永不落村六组、窝笼村六组的项目管理和建设投入,继续打造成为我镇示范典型。窝笼村六组2016年被上级评为“民族特色村寨”。
三、取得的成效
中课镇紧紧围绕“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为平台,打造了民居有特色、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组。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示范引导、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中课镇积极推进示范创建项目,打造了体现特色发展及民族关系和谐的示范创建工程典型。
(一)民族经济稳步发展。根据我镇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经济落后的实际,始终注重发展民族经济,夯实发展基础,培植优势产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016年末,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696万元,同比增长11.4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53.62万元,增长14.7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18万元,增长11.66%;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7亿元;农田面积26059亩,同比增长0.32%,实现粮食总产量637.04万公斤,同比增长0.47%;橡胶面积12961亩,产量184.41吨,产值151.22万元;核桃面积13474亩,产量6.68吨;甘蔗面积10376亩,榨季产量37481.45吨,产值1630.44万元;生态茶园面积1932亩,茶叶产量152.69吨,产值213.77万元;茨竹面积3079亩;咖啡面积887亩。
(二)民族文化繁荣进步。认真做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工作,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一是加强民族文化阵地建设,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镇目前共有文化活动室47个、农家书屋5个。全镇50个村民小组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广电网络全覆盖,切实解决了群众活动难、看书难、看报难、上网难等问题。二是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全镇目前共有农村民族文化宣传队6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3人。创作了《头箍女人》、《中课印象》、《中课随想》等优秀佤族原生态音乐舞剧,并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演出任务,为我镇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投资126万元完成拉勐纪念碑建设,有效推进班箐村二组民族特色旅游点创建工作。
(三)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始终坚持民生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重点做好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工作,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16年,共发放各种救助救济金16.6万元、城乡低保金47556人次5134.26万元、“五保金”23人次4.28万元、养老保险金8932人次76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覆盖率均达99.84%。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导向,强化要素保障,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全面实施完成2508户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实现154户530人脱贫出列,完成了一批贫困村、贫困人口的产业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我镇林地面积368379亩,森林覆盖率69.59%。围绕建设中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的总体目标,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牢牢把握“在保护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促保护”的总体思路,在加快建设中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的同时,同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2016年,共完成中低产林改造1299.4亩、专项规划造林596.8亩、退耕还林补植补造100亩,完成沼气池456口,发放节柴灶150台,兑现各项林业惠民资金134.36万元;同步推进乡村亮化、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民众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2016年中课镇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
(五)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壮大。中课镇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工作,坚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干部路线,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作为长远大事来抓。目前,中课镇党政机关共有少数民族干部职工40人,占全镇干部职工总数的78%;少数民族科级干部8人,占全镇科级干部总数的67%;少数民族公务员18人,占全镇公务员总数的72%;少数民族干部比例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基本相适应,达到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
(六)民族关系更加和谐。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中课镇在县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弘扬阿佤民族“拉勐”精神结合起来,提出了“忠诚、团结、奋进、和谐”的新“拉勐”精神,进一步夯实了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在全镇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逐渐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2016年,我镇共开展各类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宣传8次,1700人次参加。在全社会弘扬“维护民族团结光荣、损害民族团结可耻”的良好风尚,为我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存在的困难和下一步打算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县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镇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使边疆民族团结进步,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同时,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我镇在推进示范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和作用不明显;二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民生问题备受关注;三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薄弱,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四是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筹措难、落地难的瓶颈尚未有效破解。由于我镇财政困难,示范镇建设资金投入能力有限,加之县级部门资金用途及下达项目时间不统一,整合资金存在一定困难。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不足,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完善中课示范镇建设措施和工作机制,立足于用实际行动,推动中课示范镇建设。一是紧紧围绕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繁荣、民族教育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关系和谐五个方面作出示范性作用,全面推动中课示范镇建设取得新突破;二是加强宣传,进一步调动全镇力量参与示范建设,同时,加强对典型经验的收集整理并积极开展宣传;三是抓好示范点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嘎娄村二组、永不落村一组两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为全镇做出示范;四是进一步加大产业培植力度,坚持把培植壮大特色产业作为示范建设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在突出产业特色,增强产业竞争力、支撑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增强示范镇建设发展后劲,为中课镇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